【明報專訊】周五便是俄烏戰爭爆發一周年,是的,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轟炸仍未止息。記者聯絡到年前曾接受我們訪問的Kaoru,近月他重返當地採訪,走進烏克蘭人當中感受並記錄他們的現實和變化。他發現,人們已消化了不少對戰爭的恐懼,帶着大大小小的傷痛,努力繼續生活。把鏡頭拉遠一點,除了調兵遣將與武器強弱的對陣策略,今場戰事由一開始就有科網這個主角,才成就了總統澤連斯基藉叫陣成名並一呼百應,同時呈現了最新的網絡時代戰爭形態;林康琪今周文章回顧前瞻了這方面,點出關鍵人物馬斯克及其不可預測的危險,預料將觸發各國進深衛星技術發展。
俄烏戰會否曠日持久,和平如何冀及?除了繼續關注,又要如何向蒙受苦難的人伸出援手?土耳其地震災區的死亡數字隔幾日倍增,天災無情,場面淒酸,不少人紛紛回家搜出衣服再囑環保回收人員就要捐到土國去送暖,但原來,賑災也是一門學問,要認識如何不幫倒忙。
回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冷戰時代,上了年紀的人仍有記憶,年輕人就要翻舊資料才知道當年政治的影響如何深入足球和電影圈。一位香港足球歷史愛好者偶然在網上見字,發現舊資料中的傳奇人物司徒堯竟仍在生,喜出望外下相約探訪,並寫下填補了前人未及細記的一頁香港和香港足球。
至於電影,新上映合拍片《風再起時》似乎未見重新帶起風潮的勢頭,是觀眾變了?紅眼將《風》與另一部同期上映內地電影《滿江紅》比對,以回答此問。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