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黃老先生已經80多歲,一直以來身體都甚為健康,沒什麼嚴重長期疾病。約在半年前,他發現食量減少,體力亦較過去差。他一直認為只是年齡大,新陳代謝變慢,因此沒特別放在心裏。直到1個月前,他感到腹腔持續不適,食量亦進一步減少,最終在家人安排下接受詳細身體檢查,結果顯示是末期胃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大腸和肝臟,預期壽命只剩下數個月。縱然黃老先生的主診醫生是一名已有多年前線經驗的私家醫生,但每次需要開口將壞消息告訴病人及其家人時,他仍然感到沉重和焦慮。
在香港,告知病情普遍由醫護人員負責,因他們具備相關專業醫療知識去解釋病人狀况及治療方法。作為社工的我從事臨終關懷工作逾10年,此工作非常着重團隊和跨專業合作,每個成員都有特定角色和工作,互相信任和配合,務求為病人提供最好服務。作為社工,我會在病人出席病情告知會議前先與他見面,問3條問題,目的是幫助他做好心理準備面對壞消息。
1.病人有否發現自己身體或日常生活習慣出現改變?跟過往不同?
2.確認病人知道身體出現嚴重的毛病,並是否想知道病情?
3.病人想詳細了解病情或簡單知道便足夠?
紓緩病人、醫護情緒壓力
第一條問題是探索病人有否察覺自己身體的異樣,因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身體出現問題的應該是病人本人,而非醫護人員。例如黃老先生在很早之前已發覺自己食量和體力大不如前,就可以此切入。如病人都察覺身體的轉變,先確認他已知道患上嚴重疾病,然後再問第二條問題,給予病人選擇知情權。如病人表示希望知道自己病情,最後就問他想知道多少資訊。完成這3條問題後,我會將病人的答覆告訴醫護人員,並將之後的時間交給他們。
每個人當知道自己快要死亡,難免會有點傷心憂慮。因此期望病人在聽完壞消息後,能夠立刻以正面樂觀態度去面對,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根據我的經驗,以上3條問題並非靈丹妙藥,不可以即時挪去病人的悲傷,但能夠令病人有心理準備才去聆聽自己的病情,對病人和醫護人員來說,都確實能夠紓緩少許情緒壓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