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家長都讚SEN工作做得好 弱勢學校被殺難甘心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11日

【明報專訊】隨學生人口下降,新一波縮班殺校潮拉開序幕。教育局日前表示,維持拒批獻主會溥仁小學的特別視學申請,該校料成首間被殺校的津貼小學。部分家長較早前發聲,擔心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子女未能在別校獲適切照顧。殺校以後,其他學校將要填補空白,承接支援SEN學生的重任。

融合教育與殺校之間有着微妙的關係,在更兇猛的一波殺校潮之下,是危還是機?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在校長梁偉基帶領下,安然度過上一波殺校潮,憑照顧學習差異的成果做出口碑。研究融合教育的冼權鋒教授則認為,部分收生不足的學校有着支援弱勢學生的強項,不應是殺校潮中最早被犧牲的一群。

融合教育照顧差異

因適齡學童減少,香港於2000年代初經歷過一波殺校潮。2004年,梁偉基空降嗇色園可暉學校出任末代校長,處理停辦程序。殺校雖成定局,他在任3年卻有所得着。教育局1997年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最初透過先導計劃協助SEN學生融入普通學校,相關學校可以獲得額外的教席作支援。可暉學校有參與計劃,梁偉基相信校方其中一個考慮是期望補充教師人手,令教學團隊更穩定。直至他加入,該校已經發展融合教育一段時間,「我看到那些教師其實很有技巧、很有心,去到的時候就開始覺得原來融合教育照顧差異,是可以幫到很多小朋友」。

圖像小提示助學生作答

學校踏入倒數階段,學生很自然會另覓出路,不過梁偉基竟然留意到有家長安排小朋友插班入讀,「他們可能看到學校是有心幫這班小朋友。有些秤過度過,不介意就算在這裏未必讀到畢業,但有一個更好的照顧,願意進來接受更適合的教育」。這個現象讓梁校長體會到融合教育的意義,而且百貨應百客,不同類型的學校都有其需求,不止是追求學業成績的學校。

可暉學校停辦之後,梁偉基輾轉來到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下稱張煌偉小學),2009年上任校長之時陷殺校危機,全校只有9班。梁校長這次要救校,決定應用先前經驗化危為機,「既然學生這麼少,我們不要跟別人去催谷小朋友,要做好個別照顧」。一眾教師認同此理念,肯花心機接受訓練,想方法照顧好學生。適逢教育局2009年起在公營小學推行小班教學,張煌偉小學是首批實施的學校,「叫做賣點也好,推廣也好」。當每級只有一兩班,教師自然可以教得更細緻,小組學習、抽離教學都變得可行。教學團隊用心設計分層課業,為不同能力的學生安排相應程度的工作紙,例如能力稍遜的學生作答時有圖像和小提示輔助,提升學習動機。種種妙計沿用至今,後來張煌偉小學更一度擔任資源學校,把經驗輸出至其他學校。

收SEN學生變推動力

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2007年曾進行調查,發現學校總學生人數愈少,收取的SEN學生愈多,換言之SEN學生集中在「弱勢學校」。部分家長追隨名牌效應,礙於標籤,或許會對融合教育做得好的學校卻步,是影響收生因素之一。在張煌偉小學,現時有不同類型及程度的SEN學生佔兩成多,不過校長梁偉基說宣傳時只強調團隊擅於照顧學習差異,不會特別指出是針對服務SEN學生,「不想被人標籤得太緊要」。原因之一是教師的壓力沉重,照顧學習差異是吃力的工作,尤其SEN學生在課堂上或出現較滋擾的行為問題,而學生進步緩慢有時亦令教師沮喪。此外,一如很多學校的目標,梁偉基總希望學校得以提升,未來可以少收一些SEN學生,「這些矛盾就令到我們做得好都不想太高調」。

教大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指,SEN支援良好的學校在家長之間建立口碑,逐漸更多人報讀,於是SEN學生愈收愈多。「以前有個錯覺:是不是說學校就快無學生,不如多收SEN學生?這個有時候也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是學校可能有些工作被家長欣賞,相對來說他們收SEN學生就多了。」

採「以強帶弱」學習模式

無論因什麼原因多收SEN學生,冼權鋒認為比例高自然導致學校政策隨之調整。SEN學生不是只會帶來負擔,亦可以是學校發展特色的推動力。梁偉基提到有一段時間較多患自閉症的學生入讀,增加課堂管理的難度。校方於是邀請教育心理學家評估,並設計行為目標獎勵計劃和結構化教學,在課室添置許多視覺提示和課堂常規,設立清晰的行為目標讓學童跟從。這些特色至今仍然沿用,「其實不止是SEN的同學先啱用,全部同學都啱 」。此外,課堂學習採用「以強帶弱」,即同一組內有不同能力的學生,能力較高的除了協助其他同學提高水平,亦能從小認識到世界是多元的,培養關愛文化。

學校領導層好重要

獻主會溥仁小學早前獲派零班,有受訪家長擔心SEN子女轉校後得不到適切照顧。梁校長說這些心態很容易理解,雖然每一間學校都會推行融合教育,但分配的資源有別。現時政策下,學校不能拒絕取錄SEN學生,不過教師有多認同融合教育理念、如何執行便視乎校情。「你要Band 1學校去照顧這些同學,其實真的難一點。我不會說無心,但SEN小朋友人數比例少一點,資源就少一點。整間學校願意花費的人力物力,去照顧這麼少的人,就少一點。」如果SEN學生入讀重視成績的學校,梁偉基形容是一種錯配,導致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都痛苦。

冼權鋒研究融合教育多年,歸納出主流學校成功實踐的關鍵因素,其一是教師要具備相關知識。他指出以前的主要困難在於教師培訓不足,預計此問題未來得以解決,因政府計劃在2026/27學年完結時,每間公營普通學校將有最少八成教師完成融合教育基礎課程。教育局回覆查詢時指,一系列融合教育優化措施由2019/20學年起推出,讓學校有穩定的教師團隊、可靈活運用的資源及更充分的專業支援。

除了人手和資源,冼權鋒分析指教學團隊的士氣、學校領導層及辦學團體的支持,對發展SEN支援相當重要。他以張煌偉小學為例,校方已有多年推行融合教育的經驗,教師亦不會抗拒,推展才會順利。反之他看過有些學校後繼無力,因新任校長有不同的願景,「曾經有些學校做融合教育做得很好,校長加上主任經常出來分享經驗。但當校長退休,我再認識那個新校長,可能就不同了」。

它們是「強項學校」

現時學界面對學童整體人數下降,常提及出現音樂椅效應,即學生會向較受歡迎的學校流動,令「弱勢學校」收生更困難。梁偉基觀察到SEN支援做得較理想的學校收生情况各異,但以自己的小學為例,並非區內最受家長歡迎的學校,未來收生肯定會受到人口下降的影響。

料3年後「殺校」的溥仁小學,其SEN學生佔比約48%,這波殺校潮會否影響同類學校?冼權鋒有此觀察:「這些學校很多時候外評或者家長都讚做SEN工作做得好,但正正來說做這些事,令它收的學生不多而被殺(校),有時我覺得心有不甘。」他代入教育局的角度,認為殺校潮不會損害學生利益,因他們可轉到其他學校就讀;不過從學界角度,做得好的學校若果從此消失,支援SEN學生的經驗未能傳承,將會十分可惜。此舉更對其他學校傳遞不良信息,「收多啲(SEN學生)反而令自己更加危機重重,變咗鼓勵不到有志於做這件工作的學校」。

要認可這些學校的價值,或許從稱呼開始。冼權鋒認為不應形容是「弱勢學校」,反而是「強項學校」,「做少數族裔、做SEN做得好又怎會是弱勢?只不過現在你不認同它們」。這些學校利用專長支援弱勢學生,為政府解決了很多問題。如果教育局肯定它們的價值,他建議殺校時應該將其納入考慮因素,例如允許學校遵守較低的開班線,少收一兩個學生仍可免於被殺校。

校長盼捱到政策轉變

當年收生不足,塞翁失馬反成大力發展個別照顧的機會,更做出口碑。到底做好融合教育是否當年救校關鍵?梁偉基不敢斷言,因為後來雙非學童、龍年效應和經濟好轉等因素,令學童人數逐步回升,可能是學校逃過一劫的契機。「我會咁睇,(校方)做咗嘅嘢,又配合了勢頭,就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當年若不是採用適合的政策,梁偉基認為學校的發展不會達到如此規模和速度。

縮班殺校潮再臨,目前收生嚴峻的學校能否照辦煮碗?梁偉基坦言現時環境比當年更惡劣,做多10倍可能都未必做到當年的效果。同區學校之間唯有避免惡性競爭,按照各自校情,盡力發揮優勢,「當你很有危機的時候,便做自己有信心做的事,覺得是特色、賣點,你就做,不需要想太多」。「大家都是希望能夠捱到政策轉變,就可以繼續生存。捱不過,就真是……但很無奈,我都好相信來年zero(獲派零班)一定比今年多。」

【殺校篇】

文˙ 朱令筠

{ 圖 } 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劉若基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