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情過後,「復常」成為了社會心心念念的關鍵詞,貧窮卻依然令基層過着無常的生活,例如更生人士踏出監牢後求職不易,缺乏收入來源下他們難以過所謂正常生活,這一班蜷縮在社會角落、懸在社會邊緣的人,要如何復常?神父胡頌恆(Father John Wotherspoon)跟一班教友創立的慈善團體「慈悲香港」,預計9月開辦社區飯堂,帶頭聘請更生人士之餘,同時繼續向有需要人士派飯,在無常之中添上溫暖。
背景
項目:社區飯堂(慈悲香港餐室)
目的:帶頭聘請更生人士,向有需要人士免費提供膳食,實行有錢無錢都有啖好食
人物:基層及更生人士
提供工作建新圈子 免更生者再墮毒海
胡頌恆神父跟慈悲香港的辦公室在廟街的1樓舖,稍不留心就會錯過。跟神父打過招呼後,他立即送上一杯熱茶。啜着熱茶時才發現,原來今天的訪客不止記者,還有前立法會議員梁耀忠。他說過來探望神父,之後可能會過來當義工,協助更生人士。他專注於勞工議題前,1990年代也曾幫助少年犯。現在他也是更生人士,前議員身分的確帶來較多社會資本,然而對於一些缺乏社會資源的更新人士又如何是好?
慈悲香港餐室預計9月開張,發揮社區飯堂的功能,首要是聘請更生人士。慈悲香港Shelter Manager梁美玲(Lucia)觀察到,有企業願意聘請更生人士,但數量不多。不少更生人士缺乏機會融入社會,靠撈偏門餬口,延續在監獄出出入入的命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更生人士有工作機會,可以自力更生,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這對吸毒者而言是重要一環,避免再在昔日的吸毒圈子沉淪。「他們很需要工作,否則很容易走回頭。」Lucia說。
社區飯堂開辦前,他們一直跟一間兩餸飯飯店「岱民廟街店」合作,只要向慈悲香港提出需要,就可以到飯店取飯,長期有需要的人士可領取一張飯卡,現時已派出約200多張,持卡者可自行到飯店取飯,費用最後由團體支付。由於團體此前一直只有支出沒有收入,他們期望透過營運餐室可帶來收入,幫補支出,同時將繼續向有需要人士派飯。
取飯者可選堂食
接下來的派發形式尚未擬定,但派飯伙食也可以豐富,不一定是兩餸飯,喜歡吃餃子的神父預告會有點心和餃子,Lucia補充還會派發盅頭飯,排骨、蒸雞、肉餅不在話下,供應款式活像一間茶樓。神父希望取飯者不一定只能吃外賣,也可以有地方坐着食飯,衍生出社區飯堂的概念。如果要外賣,神父隨即抽出手提多層金屬外賣壺示意,Lucia解釋道:「每人給他們一個飯盒,可以洗的,循環再用。第二天可以拿飯盒回來再拿飯。」至於普通客人就未能享用這個特色外賣壺,可自帶外賣盒過來。「我們希望這間餐廳會成為香港最關心環保的餐廳,又關心健康。」神父說,他指一指攝影記者的可樂,「例如我們沒有賣可樂」,全由飯堂自製健康飲品。
社區飯堂前身是一個社區中心,再之前是一間二手店。因為疫情,二手店變身社區中心,派發食物和物資予有需要的街坊。猶記得禁堂食令下,食肆提早關門,其中包括麥當勞。麥當勞不止是一間快餐廳,還是不少露宿者深宵裏的歸宿,睡在麥當勞的露宿者被稱為「麥難民」,禁堂食令下讓他們失去容身之所。因此,神父和團隊開始在甘肅街、彌敦道一帶租用單位,容納60至70人居住,並連繫工作機會。有染疫的家傭被趕出家門,他們亦幫助她們找到容身之所。
「我們NGO(非牟利機構)不大,可以很快做決定。例如如果有人很急找地方住,我們馬上幫忙,不用等下個月開大會。」神父說。Lucia補充,這省卻了很多程序和不受上班時間限制。因為他們覺得人的需要不止在工作時間出現,雖然變相他們沒有收工這一回事,但或者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天職,她坦言這種運作模式在NGO並不常見。
盼政府帶頭聘更生人士
目前在慈悲香港當義工的阿清,跟神父相識10多年,他曾在餐廳水吧工作,有一份正職。後來多番進出監獄,大概在獄中待了4、5年,最長一次被判24個月,最後18個月後回歸自由。他曾染上毒癮,一年多前才戒掉。他說在大染缸裏,無論出於好奇還是逞威,「我這麼大個人,不會讓你這兩顆丸仔綁住我」,「就綁了我一世」。好像一旦犯錯就永不超生,阿清過去幾十年朋友和親人都離他而去,孤立無援。「其實你一食這些東西(毒品),社會差不多都遺棄你,明知你危險。去到哪裏都不會請你,『不好意思,你回去等電話』,十個、九個都是這樣。」
做義工後,阿清重新建立社交圈子,神父說:「多數人無工作,所以他們很快有問題。我們希望政府多關心這樣的人,給他們工作,這是很大的需要。」Lucia想起之前也有記者問過政府帶頭聘請更生人士是否可行:「我們有我們做,政府有政府做,我們互補不足,唯有可以這樣說。」慈悲香港扎根佐敦、油麻地一帶,「在這裏可以做到好的工作就好好,如果我們想去太多地方,就沒有那麼實在」。雖然神父這樣說,Lucia透露單她一個人就跟進100多個個案,「今天沒有那麼多人來,但平時這裏好像地鐵站」,神父打趣道。
年屆76歲不願回鄉 「這裏還有很多人需幫忙」
訪問後,神父就帶着三名訪客——梁耀忠、記者和攝影記者逛廟街。神父恰好背着一個印有教宗方濟各肖像的環保袋,原來他很喜歡方濟各,只因他實踐信仰,關顧窮人。慈悲香港也是因為方濟各在2016年勸勉天主教教會多作慈悲(mercy)的工作,故而得名,服務香港的基層,尤其露宿者、吸毒者、更生人士和難民。之後我們到了上海街,偶遇神父的老朋友阿齊。
阿齊本是更生人士,現於受慈善基金資助的食肆幫忙聘請更生人士。在他工作的新店對角街頭,舊舖「上海美食」仍在運作,專做外賣,而新店「匯工房」則是堂食食肆,專做廣式菜餚——傳統蒸飯、手推腸粉、生滾靚粥、各式點心應有盡有,神父笑言開在馬會附近,人流好生意自然好。不說出來,沒有人看得出阿齊是更生人士,其實只需要一個工作機會,更生人士就能夠重獲新生,然而僱主往往卻步,阿齊不禁嘆道:「幫手請更生人士……社會成日得個講字,真係無實質做嘛。你要實質做先得㗎嘛,啱唔啱先?」
無論走訪油麻地美沙酮診所,還是之後返回廟街,不斷有人跟神父打招呼,甚至拍攝時的神父坐的紅膠櫈,也是廟街攤主見是老朋友而借出。神父在1985年初抵香港,起初在馬頭圍邨服務,輾轉到了大嶼山服務,去過更到過廣東肇慶工作,在2000年代末回到香港,至今服務廟街一帶已14載。問起他有否想過離開香港,回到家鄉澳洲,他說從沒想過,「我喜歡香港,這裏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忙,一般香港人都很支持我服務窮人」。
為囚犯學西班牙語
除了慈悲香港,他還參與了另一個NGO Voice for Prisoners——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去探監,訪問翌日他就要去大欖監獄,記者臨走前他正準備收拾物資。神父跟一般香港人一樣會講廣東話,也會講英文和普通話,76歲的他最近還在學西班牙語。他沒有直接告訴記者原因,先對着電話說了一段英文,語氣還是有點生硬的翻譯軟件就說:「我正在嘗試學西班牙文,因為香港有好多來自南美洲、講西班牙語的囚犯。」香港的神父一般在85歲就要退休,數數手指,9年後的香港又會是一番怎樣的光景?
文˙ 嚴嘉栢
{ 圖 } 馮凱鍵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