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氣象預報達人}MET WARN 風暴中直播 貼地又嚴肅

文章日期:2023年09月24日

【明報專訊】世紀暴雨過後,香港還下了好幾天的雨。記者以前少有留意天文台的大雨警示,如今不期然多望兩眼,深怕再現水浸險象。見過鬼怕黑,再多的公眾教育都比不上親歷天災的可怕。有一群人更早覺察大自然的威力,受其吸引,埋首探索氣象知識。民間天氣預報團體「MET WARN 天氣預警」成員阿軒道:「基本上每個氣象迷都是因為(遇上)八號風球,不是有這樣的經歷,也不會無端端有興趣。」他與MET WARN創辦人東岳從小關注風暴消息,目睹市民對打風態度轉變,還有屢破紀錄的極端氣候。氣象迷固然想見證歷史,如今卻百感交集。

「打風會死人,不是玩玩吓」

2006年颱風「派比安」襲港,當年是小學生的東岳恰好經過紅磡碼頭,親身感受猛烈風勢,加上「垃圾桶K.O.女人」事件(「派比安」吹襲期間,一名女途人在尖沙嘴碼頭避風時,遭吹翻的垃圾桶撞跌,一度引起熱話),引起他對氣象的興趣。在香港另一處,年紀相若的阿軒也有特別經歷,「當時是暑期班,我回校時印象很深刻,真的被吹跌咗」。二人從那時起慢慢自學氣象知識,後來於網上氣象討論區相識,繼而加入東岳創建的MET WARN,與其他同好經營至今。

被風「吹跌」觸發自學氣象

MET WARN天氣預警2012年成立,最初只是東岳「玩玩吓」開設的facebook專頁,其後背景各異的氣象迷陸續加入團隊,專頁至今有8萬用戶追蹤。除了恒常分享氣象資訊,MET WARN會在熱帶氣旋來襲時,直播報道最新風暴消息。早前超強颱風「蘇拉」襲港,團隊由下午6時半起,不斷直播至接近凌晨1時,每節觀看次數介乎3萬至4.5萬。

點開「風暴直播室」,畫面像是正規電視新聞報道,開首會播放固定片頭,並由東岳簡介直播重點。他一臉認真,配合資料圖片如高空天氣圖,字正腔圓地分析及預報。網絡世界常見嬉笑怒罵的表達手法,為何要堅持貼近傳統新聞模式?「打風這件事可能會死人,如果像蘇拉這樣的情况,不是玩玩吓。」東岳透露蘇拉和黑雨相繼襲港時,團隊接獲數百個信息提問,可見公眾極為關注。一些信息令阿軒印象深刻,「有些住在低窪地區的人,真的會問我們:今次這個風暴潮會去到幾多?會不會浸?我們使唔使撤離?」風暴確實影響很多人的生活以至生命,面對這些提問,團隊都不敢輕率回答,「譬如我說不會浸,結果浸了,責任就在我們身上,所以是有壓力」。

審慎升級用字

讓人警覺

MET WARN會分析風暴動向、風雨影響時段、風球概率等,希望這些預報讓觀眾明白風暴的威脅,加以防範。負責撰寫預報的阿軒強調,用字必須準確,因為過早預測甚至提供錯誤資訊反而擾民。以「蘇拉」為例,由於不同電腦模式預測其走向存在變數,MET WARN團隊初時謹慎處理,只列出各路線的可能。東岳憶述後來「蘇拉」逼近,預計掛八號風球的機率很大,預報字眼的嚴重性隨之調高。「一開始會用『可能構成威脅』 ,但如果預報再改、愈來愈近, 以及當時看到強度真的很高,我們為了讓大家知道嚴重,可能會用到『嚴重威脅』、『 極具威脅』。」

團隊堅持咬文嚼字,而且發布重大預報前,措辭必須經所有成員審視和認同。又如最初的帖文呼籲做防「風」措施,後來改成防「禦」措施,一字之差盼讀者進一步提高警覺。

「真的要一個很嚴肅的手法表達,大家就會懂得去防風。」每當遇上較具威脅的熱帶氣旋,東岳直播時都會收起笑容,加強語氣。團隊擺出嚴陣以待的姿態,能否有效警惕網民?東岳留意到當帖文用字升級,網民也會顯得更緊張,「大概都證明到我們說的話,大家是收到的」。

解釋專業用語 跟天文台補位

熱帶氣旋逼近,天文台會發出相應預報,會否與MET WARN的工作重疊?東岳認為不存在角色衝突,反而互相補位,當天文台未及詳盡解釋時可協助補充。MET WARN亦注重以人性化用詞傳遞資訊,確保普羅大眾能夠接收,「譬如提到那個熱帶氣旋,會是什麼原因而令到它向西,我就會加一句『一路向西』」。東岳接過成員撰寫的預報後,會嘗試為專業術語加入生動描述,舉例「垂直風切變」現象或導致熱帶氣旋減弱,「就咁講『垂直風切變』無人會明白,可能我會加多一句:『即是個風的頭和身切成兩邊,它就沒有辦法增強』」。

官員曾以「500年一遇」形容9月初那場世紀暴雨,當水浸一再重現,不少網民揶揄香港又過了500年。「500年一遇」其實意指這場世紀暴雨在某一年內出現的概率為五百分之一 ,東岳和阿軒認同說法雖則無誤,市民反應卻反映字眼難以理解。他們提出若果引用其他數據,或許更能表達暴雨的歷史性,譬如一小時雨量創天文台1884年開台以來最高,或是強調現有標準可防禦百分之九十九點幾的暴雨情况。「跟我們講氣象一樣,不可以期望大眾有這樣的知識,去知道500年原來是這個意思」,阿軒點出MET WARN的宗旨,「其實我們做打風直播都是同一個道理,希望將一些很專業的用語,以一個大家明白、最適合的方式說出來」。

自從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東岳發現愈來愈多傳媒在天文台未公布前,已率先預告打風,「然後我們收到的message就問,係咪下星期打風呀?係咪下星期打風呀?」天文台難以逐一回應,MET WARN有時亦會幫忙澄清。此外,阿軒亦希望MET WARN的預報工作,可推動天文台提供更多服務,「睇完我們,(發現)原來某件事公眾接受能力都幾高,或者會想知道,可能令天文台向那方面發展,做得比我們更好」。

「極端天氣」頻現 見證歷史不興奮

熱帶氣旋是香港的常客,3歲到80歲的香港人都不會陌生,MET WARN多年來見證大眾對打風的態度變化。東岳認為現時少了無根據的批評,「以前有好多對天氣的不理解,乜都鬧一餐」。阿軒則發現在天文台和民間組織努力下,市民的氣象知識有所增長。譬如評估熱帶氣旋對港影響時,不再只懂看距離,而是知道東邊或西邊登陸的風力有別,「原來東面過的時候無咁勁,所以他們未必一開始就那麼緊張」。

「李氏力場」這惡搞文化曾風靡一時,網民為諷刺天文台不掛八號波,虛構指商界無形力場阻擋風暴襲港。經東岳一說,記者才察覺近年甚少有人提起,「經過山竹、蘇拉,你見到原來所謂的李氏力場都可以衝破,變成現在已經過時了」。氣象迷長年密切觀察天氣,氣候變化在他們眼中顯而易見。阿軒着記者回看近10年,氣象紀錄頻頻打破,「一小時雨量以前平均約40年才破一次紀錄,近十幾廿年卻是每十年八年破一次;仲要一破呢,是20至30毫米咁跳上去」,直言「現在是非常恐怖」。

面對氣象紀錄不斷刷新,氣象迷有何感受?MET WARN有時會統整氣象紀錄,東岳眼見這類總結愈做愈多,大家甚至對破紀錄習而為常,「我覺得不是一件好事」,他道出複雜的心情。「極端天氣不是一件好事。我們作為氣象迷,看到這些會有種見證歷史的感覺,但不能說是興奮。」

出書普及知識 盼新血加入

MET WARN希望以貼地方式展開公眾教育。團隊的著作《解構氣象點線面》深入淺出介紹各種氣象大小事,亦分享多年應對風暴的點點滴滴。要與公眾有效溝通,自然要掌握民情。MET WARN原班底全是90後,尚算年輕,東岳卻說害怕與年輕人脫節,「不再找新血的話,可能到我們年紀較大時,未必做到與時並進。我們不想這件事發生」。他們現在積極培養新人,希望薪火相傳之餘,亦可更了解年輕一代的想法。

MET WARN不只經營facebook專頁,也會在Discord頻道討論氣象,參與者大多是00後、10後。東岳說在Discord說話的態度會有些不同,「一來輕鬆點,二來會滲多些教育,因為他們始終年紀還小」。今年25歲的他笑言像是「教仔」,有時會不明白時下青少年用語,不過交流仍是一件樂事,因為感受到他們的學習熱誠。

經營兩平台 觀眾年齡層不同

相對之下,facebook專頁的觀眾以70至90後為主,同時是最多人接觸MET WARN的渠道,東岳在平台上較謹言慎行。他說隨着愈來愈多人關注MET WARN,團隊深感責任沉重,壓力很大。「一開始開個page都是玩玩的,慢慢變成不斷要做,每一次直播都不能不做,因為一扯風球就會有大量DM。」當年14歲的小伙子初心只為興趣,現在不再一樣,「以前打風都好期待,現在是『嘩,又嚟?唔好嚟啦』的心態」。儘管如此,他仍然做得開心,「始終喜歡這件事,才做了這麼多年,做得這麼賣力」。facebook專頁的觀眾有沒有發現,黃昏過後會出現更多附配圖的帖文?其實團隊成員各有正職,須待下班後才可處理MET WARN的事務。這群自稱不年輕的氣象迷,一直業餘營運這個由興趣築建、也築建興趣的平台。

文˙ 朱令筠

{ 圖 } 李紹昌、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