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熱愛馬拉松的跑手,相信都會有一個「六大馬拉松」的夢想。至今能夠完成這項壯舉的香港跑手只有266人,榜上有名的包括女跑手傅提芬(Inti),她更是全港首個完成馬拉松大滿貫的視障跑手。Inti曾因疫情差點放棄跑步,直至去年終於完成她「六大」中最後一場賽事——倫敦馬拉松。
要成就「六大」,單靠她一人無法獨個兒跑下去,還要依靠支持她圓夢的重要角色──領跑員。
失明女跑手傅提芬(Inti)的故事,不少人都可能略知一二。電視劇《陪着你走》中由胡杏兒飾演的女主角,熱愛跑馬拉松,兼有一隻對自己不離不棄的導盲犬,這個角色設定便是依據Inti的經歷改編。記者在運動品牌推廣活動上,看見Inti與她的領跑員陳子傑(Tommy)示範領跑方法,「今次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鼓勵更多女士當視障人士領跑員,因為領跑有較多身體接觸,如果有多些女士參加,視障女跑手就有更多練習機會」,Inti說。雖然Inti在10多年前已因患青光眼致完全失明,但示範期間在 Tommy「到位」的口述路况及領跑繩牽引下,她仍能跑得輕鬆自在;相反其他參加者可能初次體驗蒙眼跑,加上對負責領跑的朋友缺乏信心,跑起來頗為「綁手綁腳」。Inti解釋這是由於自己跑步10多年,加上Tommy是熟識的拍檔,才能放心邁步。
疫下難練習 幾乎放棄跑步
Inti是全港首個完成全球「六大馬拉松」(見「馬拉松大滿貫」)的視障跑手,她剛寫下新書,約有一半內容是分享她的跑步生涯。她原本可於2020年完成馬拉松大滿貫,取得象徵跑步「成就解鎖」的特別獎牌,惟最後一場倫敦馬拉松因新冠疫情而延期,最終要等到去年才能圓夢,前後足足花了9年時間。而在接近3年的「封關」期間,她多次想放棄跑步,「視障人士跑步本來已不易,因為一定要有領跑員陪伴,平時練習亦要避開人多的地方;疫情期間,就更加少機會出去練跑。當練習了一段時間,又因防疫措施等問題而無法出發,感覺上好似看不到盡頭,攰到好想放棄」。還好有丈夫Chris及朋友的支持,最終她也能撐過去,去年在丈夫及Tommy的領跑下,越過設於林蔭大道的倫敦馬拉松終點線。
曾參加海外馬拉松賽事的跑友,大多表示最開心是可以邊跑邊欣賞異國風景,但對26歲時被確診失明後才開始練跑的Inti來說,完成「六大」除了象徵意義,還有什麼吸引之處?她說雖然無法用眼看,但通過領跑員及朋友的口述,以及以往看書、電視時留下的記憶,她仍能在腦中描繪出不同地方的畫面,且印象至今依然清晰。好像當Tommy回想2016年在波士頓馬拉松領跑時的難忘經歷時,Inti很快就指出著名的女大學生「尖叫隧道」(Wellesley Scream Tunnel)出現的位置,「Tommy還特別找了一個靚女大學生給我擁抱打氣」。此外,她說從落機開始,周遭環境如溫度、濕度、人聲、車聲等構成的微妙氣息,已經跟香港有很大分別,「所以我認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即使視力有問題,都應該去不同地方見識」。
首戰紐約 面對熾熱氣氛「很驚」
2014年Inti首次出戰紐約馬拉松,這是「六大」中規模最大、氣氛最熾熱的賽事,記者羡慕地說必定有助她跑得更快,她卻回應說當時很驚,「參賽者已經接近5萬(人),而且在42.195公里賽道上,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觀眾,沿途差不多有過百隊樂隊不停演奏,事後才得知全紐約市有接近100萬人來為跑手打氣」。她說因為視障跑手只能靠聽覺了解路况,所以現場的熱鬧氣氛反令她感到壓迫,連跑步節奏也變得一塌糊塗,「不過作為跑手,當然想有市民支持馬拉松。換轉在香港,幾乎只在中環開始才有人打氣,封路時間長一點又會有人投訴,所以現場氣氛熱烈只算是happy problem」。
台北馬拉松貼心 設視障組別
Inti參加過20多個馬拉松賽事,其中她最欣賞台北馬拉松對視障跑手的安排,「大會特別設立視障組別,視障跑手安排在精英跑手後面一同起跑,因為人比較少,所以感覺上寬闊好多,不用跟幾千人擠在一起起跑」。她說雖然很快已被後來的跑手超越,但這個安排對視障跑手來說已經非常貼心。她更在此跑出4小時17分鐘的個人最佳成績,並奪得視障組別第一名,「能夠有獨立一個組別去競爭,對視障跑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正如香港馬拉松都有設立輪椅組,希望大會考慮增設不同組別」。
完成六大後,Inti還有什麼目標?她說傳聞明年「六大」有機會變成「七大」,屆時她相信自己也會繼續參賽;不過現階段她和Tommy都希望為視障人士出一分力,二人在2016年創辦非牟利機構「跑在黑暗」(Running in the Dark),目標之一是協助更多視障人士跑步,並且籌集資金資助他們出外跑步。「不一定要跑步,無論做什麼運動,只要能夠持之以恆,對視障人士來說都好重要;因為視力問題,令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很慢,身體機能隨之變差,容易引發三高、糖尿病等問題」。她說因為視力問題,視障人士難免會有負面情緒,但通過運動可建立社交圈子,令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大,心態上變得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