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行星之間互相牽引,不同種類媒介的藝術亦非各走平行不相往還。舞蹈是李偉能的創作媒介,舞蹈以外的藝術創作會為他帶來什麼啓發?他想起王博的影像作品《九龍東往事》和羅玉梅的展覽「客途秋恨」,前者屢獲影像比賽大獎,譬如今年獲e-flux電影獎的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昨日開幕的M+亞洲前衛電影節將會放映;後者曾在2022年展覽,取材羅玉梅2018年開展的創作及研究計劃。
李偉能欣賞《九龍東往事》運用影像的方式十分流暢。故事既虛且實——背景是1965年美國向假髮貿易實施「髮禁令」,波及香港假髮製造業;影片同時虛構女鬼故事。影像混合歷史片段及女鬼的訪問,有時像在看一齣鬼片,風格多變。李偉能認為,《九龍東往事》並不是要給觀眾硬塞歷史和信息,而是描繪一個故事世界,讓觀眾提取新視點,同時又見出歷史脈絡。每種媒介都有其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他選擇編舞而不是寫文章,在舞蹈裏,李偉能的思考並不止步於將想法再現或以象徵手法表達主題,他會思索表演和身體媒介本身有什麼非它不可。
展覽「客途秋恨」講述不同離岸人的故事,由多個有聲及無聲錄像組成,研究主題是流遷歷史,嘗試交織一張向海上出發的遷徙地圖。展覽除了預設錄像,還會即席加入多種行為藝術,嘗試還原海員在漫長航海過程中會做的事,譬如在空閒時創作繪畫,甚至搭建即興電影院。李偉能發現展覽重新組織現成物,如地球儀、電視機,給觀眾塑造出新的視角,但他形容那仍是「半完成品」—— 當他看完現場行為表演「電影現場」,藝術家按現場播放的流動影像即席配樂,跟展覽中的物件互動,呈現整體作品「becoming」(正在形成)的過程,展覽空間布局終成「完成品」。舞蹈的台燈聲通常已準備就緒,李偉能倒過來想,表演的時間和空間流動,能否也是將舞蹈成為成品的過程?
《九龍東往事》和「客途秋恨」皆參考或挪用現實歷史以創作,李偉能說,舞蹈通常在空白的黑盒空間內創作,或許受限於自身的美學訓練和框架。他在想,編舞可否跟現實建立關係,會否也是新嘗試?今期世紀版(D6)繼續有李偉能跟俞若玫對談舞蹈;另邊廂,K-pop大行其道,在舞蹈領域不容忽視,記者拜訪韓國實踐舞蹈系教授,深入淺出解析K-pop舞種、衍生文化及其舞蹈產業。
(美藝客廳.十五)
「客席策展人」簡介
李偉能,編舞、表演者和表演策劃人,2022年起擔任不加鎖舞踊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