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從「心」解說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3日

【明報專訊】為中西醫協作,多年做了很多工夫,中醫西醫今日一起推動醫療發展,更需要雙方在協作、溝通、掌握臨牀指引、互動治療多一些溝通,這對醫療界和病人也有好處。

心,現代西方醫學基礎扎根深刻,普通人皆明白心臟和血液循環的功能。中醫守正,自古心字包含心意思維,例如出自宋代文天祥名句:「有『心』扶日月,無力報乾坤」。正如中醫所說的心,為「神明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功能主血脈、主藏神。之前在中西醫交流中,對於「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之間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直至2015年,我寫了關於心的文章,講解身心、大腦、心臟、體溫、氣候環境等如何相影響,把中西醫所說的心神腦融會貫通,並得到現代醫學的支持。

2021年我再次寫文獻解釋,應將身體視為一個整體來管理。傳統西方醫學未能把思維與身體找到關連,因為在西醫傳統觀點中,器官和組織系統是在不具意識下運作;到了需要討論思想與環境關係時,就只能以心理解讀。實際上,身體和心靈不能分割,身體應視為一個整體。就是任何機體,都必須對整個系統適當優化,才能節省能源,並有效輸出力量。心臟和循環系統也是一樣,本身天賦與神經血管結合同步,神經指令信息和血流灌注常常同步操作,互相支持。

情緒、行為 與心臟血管反應有關

2023年我提出了個體的「自我活力系統」, 讓中醫西醫更明白。傳統上,器官系統,不論是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或內分泌系統,都是以反饋系統工作,即使在苛刻環境下仍維持運轉,令身體處於穩定狀態。而自我活力系統,是串連各器官系統之間的整體大系統,血液流注的神經系統是其中之一;現今大量研究指與神經系統相關的情緒、行為、飲食、性活動、體溫調節等,與心臟血管反應有關。

心神,是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自然整合,是一個自主活力系統。身體既與環境接壤,需在器官操作支持下,這系統會衍生身心因應環境作出健康的模式適應。當這些模式良好運作並且不斷重塑時,往往成為一系列與環境相關的心神血液流注模式化的操作,當遇到新環境時,大腦不用大花精力,只要舒適地選取運作模式,節省能源,讓個體能在舒適狀態下有效地運作。正是這個大整合系統,因應環境設定了自主反應,為自我活力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2015年

shorturl.at/byFU4

2021年

shorturl.at/ekCM3

2023年

shorturl.at/kuMY5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既是西醫又是中醫,親筆分享中西醫學優劣同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