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去看了在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日本の仮面――芸能と祭りの世界」展覽。展覽透過實物和影像介紹從古代到中世紀到江戶時代在日本各地區的表演和祭典出現過、令人印象深刻的木面具角色,其歷史及作用。當中涵蓋神靈、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神獸等類型。而錄像材料展示的舞蹈和行為,就直接描述了各地區的面具與人的關係。例如在節慶中出現扮演神而戴着面具表演的戲劇舞蹈「神樂」,是迎接神靈來到神社的活動(自島根縣出雲地區)、快速更換面具和服裝的面具戲(自德島縣石井町)、戴上佛菩薩面具將死者帶離天堂的修行法事(自奈良縣大和郡山市矢田山金剛山寺)等。
令人印象深刻、最黐線的是出現在硫磺島舉行的八朔太鼓舞會中的蒙面之神メンドン(Mendon),戴着神秘猙獰面具的メンドン會變得瘋狂,擾亂擊鼓舞蹈、用樹枝擊打旁觀者、襲擊婦女。儘管如此,在表演期間,メンドン會「受到了世界的豁免」,無論他變得多麼暴力,他都不會受到懲罰。但為什麼傳統上總是婦女做這些角色,真是反白眼。說到心靈層面,日本人的祖先應是相信他們可以透過戴上那些猙獰、強烈又細緻的面具,變成人類以外的東西,比如神靈、動物、死人或靈魂惡魔,從而由敬畏自然到與自然融為一體,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奇妙的是,3天後我恰巧經過一間神秘的面具專門店,位於東京都墨田區的「仮面屋おもて」。店主是舞踏家大川原脩平。舞踏是一種基本上只用身體來表達的形式,因此直接與物體聯繫的機會並不多。在這種情况下,面具才是物體與肢體表達之間的直接聯繫,這是大川原和面具的緣分。網上一查,他提及他曾研究傳統面具和戲劇面具,但當他遇上受到非洲傳統面具影響的藝術家坂爪康太郎後,感到非常震驚,因為他的面具竟可歸類為當代藝術作品。後來他們合作,就開了此店。另一點有趣的是,大川原提及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有一座名為「Haus Tambaran」的精靈之家,用來存放面具。房子本身被認為是精靈的軀體,而房子本身被稱是「面具」。換句話說,面具不是指任何具體的形狀或物體,而是一種現象或概念。「面具」在世界各地似乎也是一種宗教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