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專業的藝術展覽場所來說,沙迦美術館常被沙迦藝術基金會蓋過風頭。可能因為展場的氣息有點老氣,缺少自然光,而且人流也少。身處此地總感到時光滯後,教我聯想起舊檔案照片中1960年代的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前身)。雖然場內職員寥寥可數,卻令作為觀者的我,看展時頗為自在。只要別太在意其老派裝潢及偏黃的燈光,展品很是豐富。中東有名的Barjeel Art Foundation在此有常設展覽,很多阿拉伯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都可以在此看到。在研習阿拉伯藝術史時,我總喜歡到此看作品。在對藝術家生涯毫無認知的情况下,純粹被畫面觸動,進而去理解更多,這個過程是最深刻難忘。
那天因為等車的關係,步進了沙迦美術館吹冷氣,看到的不是阿拉伯藝術家,而是埃塞俄比亞藝術家Henok Melkamzer個展。一如沙迦美術館的風格,展場的位置有點難找,入口是在Barjeel常設展廳的旁邊。展場分為多個開放式的小展廳,位處一個斜坡上,層層遞進式的觀看作品。Henok Melkamzer是來自埃塞俄比亞的「Telsem」藝術家。「Telsem」是源自當地的靈性圖騰傳統,阿姆哈拉文(埃塞俄比亞的主要語言)意上與英語「Talisman」即護身符相通。埃塞俄比亞的傳統中,Telsem繪圖者會根據委託人所求之事而度身訂製圖騰,以帶來好運及催化所求之事得以達成。展覽策展人Elizabeth W. Giorgis指出,在西方的知識框架下,Telsem僅被視為護身符的圖騰,與療癒功效及神秘學相關,討論通常框在人類學及文化遺產領域,很少被納入藝術範疇。但對埃塞俄比亞人而言,Telsem的意義遠超於此。由於圖騰反映俗世事務,如社會事件、日常生活等,其意義已超出信仰層面,與當代息息相關。
藝術家Henok自小在巴赫達爾的寺院及跟隨Telsem療癒師父親及爺爺學習Telsem規則,其繪圖系統涵蓋顏色、線條應用,以之描繪時間、連繫宇宙萬物與委託人及其所求之事。縱然Telsem圖騰離不開靈性及神秘學等知職系譜,Henok認為其作品屬於藝術,構圖及應用是以表達現實生活為主,如氣候變化、戰爭等。展覽以不同主題劃分,比如日曆、色彩、藤蔓、數字等,以較客觀的主題去看待Telsem藝術,偏離Telsem原本以委託人身分背景、委託緣由為主軸的敘事脈絡。其畫作構圖十分精細,令人聯想起中國的工筆畫。細看下,會看到線條組成宛如迷宮的圖案,互相緊扣。那些線條象徵蔓藤,被視為連結萬物的管道。間中你會看到幾個笑臉,為密麻麻的畫面注入一點從容。這些笑臉是代表人類及動物的真善美,是連結宇宙的方法。畫面中看到的植物及動物,是為了連結某個特定時空如季節及場景。雖然Henok的作品符號性很重,可其顏色及構圖十分表意,不用深諳藝術亦能進入作品之中。縱然作品十分有趣,亦為我帶來很多啟發,可是場內作品標籤及解說並不清晰,只是草草地將作品分組展出,做法抽象。這種策展手法的確符合沙迦美術館直白的策展模式,諷刺一點來說,真的是用作品說話。或許這樣也無妨?好的作品不用解說,亦能吸引目光。
文:鄧芷茵
(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 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