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按:回應5月24日蔡宛蓉Vanessa Choi的〈周日船上〉)
V:
回想起上次為天星小輪遊港團組織歌單的時候,找到了羅文的《塵緣》。這首歌的前奏非常吸引,幾粒音沿着和弦上升,組成張力,然後突然解放起來,真的有點像繁星從天散播下來。我把這前奏反覆聽了好幾遍,十分上癮。這是一個年代的聲音,沿着維多利亞港,從中環慢慢流到荃灣的盡頭,看着沿途一片景色,感覺我那一刻只有緬懷過去的能力。是一個我不熟悉,但是又好像似曾相識的香港。
前幾個禮拜去到大埔藝術中心,為明年的舞蹈節目開始作綵排。在休息的時候,經過舞蹈室樓下的小書店——解憂舊書店。裏面收藏很多不同有關音樂、畫作、舞蹈等的藝術書籍,更不缺一些舊香港CD、黑膠唱片和VCD。在角落,更發現他們有一架完整無缺的腳踏風琴。得到店員的同意後,興奮地在朋友前試彈了一曲,舊風琴的聲音真的別有一番風味。以前很多細小的地方教會,沒有地方和資金去裝一個大風琴,都是用這些容易搬運的風琴,方便傳教。我在外國的網站經常見到被遺棄的腳踏風琴,免費送出,可是在香港我也是第一次見到呢。看到書店裏的書籍與尋常舊書店有所不同,對店主產生了好奇心。發現解憂舊書店的總店開在林村河對面,在一個街市裏面。從藝術中心走到街市的書店,約8分鐘的腳程。書店大概3個舖位大,舊書從店內傾巢而出。街市的氣味都給舊書香掩蓋了。想着如果你在的話,喜歡舊書的你一定會買到折腰。
輕鬆翻閱了他們的收藏以後,我買了幾本中文書。其中最高興找到《滄海一聲笑.黃霑文集1:未夠不文集》,裏面收錄了黃霑多年為《明報》寫的專欄,足夠出版5本200多頁的文集。從他的文字裏看到的又是那不熟悉的香港。他對香港音樂、文化、電影、廣告、社會的嚮往,都好像在2024的香港無影無蹤了。裏面他提及年輕創作人跟他的討論,怎樣才可以寫出好東西?現在那些年輕人都不知何處去了吧。他又寫到他慶幸生活在香港,因為他最喜歡的作家也都生活在這地,在香港寫作。說到粵劇界該如何進步,他如何欣賞張國榮把南音名曲《客途秋恨》,在紅館的演唱會中重新演繹,令人心曠神怡。他寫的專欄對我來說有種時代的距離感。從他的文字中,聽到的聲音,看到的顏色,感覺到的希望與情懷,都好像已經逝去了。讀到這裏,千萬不要誤會我是悲觀的,不是的,我只是有點兒喜歡沉醉在緬懷一些我沒有經歷過的時代。就像喜歡上一首舊歌或是一齣舊電影的感覺。每個人都應該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吧。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