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食事:中韓爭議聲外的台式黃金泡菜

文章日期:2024年07月14日

【明報專訊】月初有兩宗新聞與韓式泡菜相關,一是韓國全羅北道南原市發生大規模校園食物中毒事故,該市有24間中小學逾千師生,疑因進食受諾如病毒污染的泡菜後不適;二是Netflix真人綜藝節目《駐韓超富族》的官方簡體中文字幕,把泡菜翻譯成中國朝鮮族慣稱的「辣白菜」,引發中韓網民罵戰。而在BBC的社交媒體上,也有韓國網民不滿食物中毒的報道針對泡菜,而非學生膳食安排不周而引致事件。可見泡菜以一種食物而言,對韓國民眾有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就如由韓國作家黃教益所著的《韓國飲食的素顏》提及,「韓國人對泡菜的態度已經超越了喜愛,達到執著的程度,彷彿韓國人的民族認同就在於泡菜」。

泡菜?辛奇?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把韓國醃製越冬泡菜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公布的一個月前,韓國官方曾將韓式泡菜(김치,Kimchi)的中文譯名正名為「辛奇」,希望在華語地區推廣該項飲食文化,但半年後因效果不顯著,宣布改回「泡菜」。至2021年,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為回應韓國國內對四川泡菜的爭議,再次改泡菜中譯為「辛奇」,但華語地區至今仍普遍稱作泡菜。對於韓國去中國化的運動,不能不提及一號人物——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서경덕)。他不單在獨島及慰安婦等歷史問題有鮮明立場,高調批評日本政府,近年也涉足中韓文化爭議,例如去年初韓國女團New Jeans成員Danielle把農曆新年稱為「Chinese New Year」,而非「Lunar new year」,遭韓國網民撻伐而道歉。網民行為是響應徐坰德在2022年提倡的農曆新年「正名運動」。泡菜在這運動亦佔據重要一環,早在2020年,徐坰德向中國的百度百科投訴「韓國泡菜源於中國」的描述有誤,翌年初在《紐約時報》刊全版廣告,申明「泡菜源於韓國」的論述,而是次Netflix的「辣白菜之亂」,也是徐坰德電郵致Netflix要求更正,Netflix隨即對韓媒表示修改字幕,但強調翻譯為「辣白菜」是為了在地化,令閱讀簡體中文字幕的觀眾更易理解。經報道後事件在中國發酵,引起兩地網民罵戰。

BBC報道食物中毒事件的網頁頁面底部,有一則相關文章的連結,正是報道2020年韓國泡菜與四川泡菜的爭議。事緣中國媒體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表的Pao Cai(中式泡菜)製作標準流程,渲染對Kimchi(韓式泡菜)的影響,引起韓媒及網民異議。韓國農業部發表聲明稱,聯合國於2001年就韓式泡菜國際標準達成協議,ISO也澄清該指引與韓式泡菜無關。是次爭議開啟泡菜中韓之爭的序章,繼而令韓國當局「彈弓手」將韓式泡菜再次易名「辛奇」。據BBC的報道,這不是泡菜首次成為外交衝突的焦點,在2001年日韓也曾就韓式泡菜製法引發爭議。《韓國飲食的素顏》的〈醃蘿蔔〉章節中,提到韓國飲食中常見的黃色醃蘿蔔源自日本的沢庵漬,韓國稱為단무지(danmuji ),而非沢庵(Takuan),但韓國人不滿日本人把Kimchi拼寫為キムチ(Ki-mu-chi),是篡改了韓國文化。身為韓國人的作者感慨,韓國人在捍衛民族自尊時,有着雙重標準。

紅泡菜與黃蘿蔔

除了沢庵漬,日式漬物有細緻的分類,如按醃製時間劃分的淺漬、一夜漬、當座漬和本漬等;日劇中打開老家地板常備一壺米糠牀做成的糠漬,以及本欄〈咖喱與福神漬〉一文曾提及的福神漬;而京都又有三大漬物:千枚漬、柴漬(しば漬け)、酸莖(すぐき);不勝枚舉。或許因為名目太仔細,又有日本漢字對應,籠統的日式漬物很少被稱為泡菜,或譯為日式醬菜、醃菜,但也很難聯想到如紅色「辛奇」的單一形象,因此作家黃教益用有鮮明顏色作區別的沢庵漬來類比,十分合理。沢庵漬在香港、台灣一般稱為黃蘿蔔或醃黃蘿蔔,有時冠「日式」在前,而韓文的단무지即「甜(단)+白蘿蔔(무)+辛奇(지)」,跟德國酸菜(Sauerkraut)是「酸+椰菜」的命名方式類似。

「黃色的不是洋葱」

想起有次在韓國學滑雪,下起大雨只好躲進滑雪場唯一的食堂避雨,獨市生意想當然味道也不怎麼樣,這正好是泡菜出場的時機,為「啜半而味寡」的豬肉湯飯增色。在取餐處前放了3盤泡菜,有圓片形的醃黃蘿蔔、方塊狀的醃白蘿蔔及紅色辛奇,有個台灣女生興奮跟同伴說,夾點「黃色的洋葱」,我沒忍住說溜了嘴:「黃色的也是蘿蔔啦!」雖然切換了語言,但可能語氣仍保留粵語的倔,她回說:「知道了,不用這麼兇。」自始每次碰見沢庵漬,除了說話要溫柔一些,也會想起「不是洋葱」這趣事,如果有日本網民堅持中譯為「澤庵漬」,蘿蔔會否也有身分認同危機,誤以為自己是當初發明這款漬物的高僧「沢庵」(1573年-1646年)?

究竟洋葱這念頭從何而來,原來換了顏色會認不出食物原貌,還是糖跟醋的醃製味道令她想起洋葱。我繼而想起台灣也有不少泡菜,慣了南部「螞蟻人」的口味,台式泡菜在我印象中,跟黃蘿蔔一樣是甜甜的,不像吃清粥小菜的醬瓜般鹹,常見原料是台灣稱為高麗菜的椰菜,其次是白蘿蔔、大白菜。高麗是韓國的古稱,很自然將其與泡菜聯想起來,但韓式泡菜多以大白菜為原料,韓國產的大白菜菜葉較綠,在香港街市買到是國產的另一品種,菜葉較黃,味道略有不同。個人認為日本產的椰菜較為清甜,當初稱為高麗菜未知是否一個美麗的誤會。

黃金泡菜 蔬果醃料增甜味

如在台灣想吃最美味的台式泡菜,我總想起那些伴隨臭豆腐附上的台式泡菜——以白醋與糖醃椰菜與紅蘿蔔絲。曾在台南夏林路一個路邊攤式的臭豆腐名店,有個媽媽帶着小孩點了臭豆腐和雙份泡菜,泡菜在碟上堆成山丘,幾乎蓋過臭豆腐,她埋頭把一把把的泡菜嚼咬,看狀想必是在地饕客的吃法。台灣有些餐廳會標榜附上黃金泡菜,工序較台式泡菜多一些,要把紅蘿蔔、蘋果打成蓉製作醃料,但多了一份蔬果的香甜,減輕了醋酸味的刺鼻。有些食譜加了栗子南瓜,太奢侈之餘,其實花點耐性把紅蘿蔔用油炒熟,也有像南瓜的甜味;又有食譜加了些腐乳,多一份鹹香鮮味,這可按個人口味自行調配。但任憑黃金泡菜再美味,韓國人也難以視之為「辛奇」。

韓式泡菜從何而來?

韓式泡菜引發的食安風波,當局檢查全國約280間熟食供應商的衛生狀况,當中61間曾向中小學、幼兒園供應膳食。有分析指是次驗出的諾如病毒(Norovirus),有別於夏季常見的沙門氏菌,較常在冬季爆發,多發現於生蠔。雖然諾如病毒不會在食物繁殖,一般在高溫烹調後不能存活。但因其耐酸特性,加上泡菜不會以高溫烹煮,易令食材受污染引致食物中毒。涉事原因仍在調查中,沒有公布相關細節,但近年韓國統計廳進出口貿易數據反映大部分泡菜主要由中國進口,也有韓媒報道指飲食業為減省成本,使用中國產的韓式泡菜。據韓聯社報道,在2021年驗出15款中國泡菜產品含可致食物中毒的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若陰謀論者歸納以上種種巧合,「輸打贏要」心態作祟,未知這次食安風波會否再次掀起中韓泡菜爭議。

台式黃金泡菜。食譜

【材料】

大白菜……1個

鹽……4湯匙

糖……1湯匙

‧黃金醬醃料

紅蘿蔔……300克

蒜頭……30克

蘋果……1個

香蕉……1條

蘋果醋……150毫升

糖……7湯匙

麻油……2湯匙

鹽……4.5湯匙

花生醬……1湯匙

幼身辣椒粉……半茶匙(可略)

【做法】

1.大白菜切塊洗淨瀝乾,混合鹽和糖,將菜葉與鹽在大盆內分層鋪上,餘下鹽備用

2.略為拌勻後,用碟或保鮮紙蓋頂,再壓一盆水。約1小時出水殺青

3.紅蘿蔔切塊下油鑊炒至軟身,關火前加麻油拌炒後放涼備用

4.倒掉大白菜多餘水分,撒上餘下的鹽拌勻,放置半小時,用開水冲洗再擠乾水分

5.蘋果、香蕉切塊,蒜頭去衣,把醃料用攪拌機打成蓉

6.在容器內把黃金醬與大白菜分層塗抹均勻,放室溫下發酵一小時,再放雪櫃至少一晚

文、圖˙ 呂晞頌

{ 美術 } 朱勁培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