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被質疑實證效度不足 不能掩飾的筆迹?

文章日期:2024年08月04日

【明報專訊】猶記得日前奧運花劍決賽張家朗落後13比14時,鬍鬚教練Grégory Koenig吶喊鼓勵:「Trust yourself(相信自己)!」最終張家朗後上奪金。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劍擊,但跟阿朗一樣,我們亦會躊躇盤算,要成為怎樣的人;可是答案從哪裏找?從塔羅牌、星座、人類圖、古老相術到心理、神經科學研究,再到人人琅琅上口的MBTI人格,無一不是為了解自我的嘗試。筆迹分析師林婉雯尤其熱中用手寫字分析性格,幫人解惑職場、家庭、情侶關係甚至移民抉擇,稱沒有被投訴過結果不準;真的那麽神奇?從不相信前述命理學問的記者,找林婉雯親身測試。

受大腦驅使 筆迹自然流露

按英國筆迹專家公會(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Graphologist)介紹,人們幼時模仿習字簿學寫字,學懂後形成自己的書寫習慣,偏離習字簿的標準寫法;偏離的程度和特徵,是筆迹分析的基準。

林婉雯本來任職會計師,卻在20年前發覺筆迹分析奇妙。讀過美國課程,但發現不夠。2013年向英國筆迹分析師逐個拜師,多個大師憂慮不熟悉香港,會有溝通隔膜,紛紛拒絕,幸好讓她找到曾到香港表演管弦樂的師父。從遙距授課,到親往曼徹斯特入室學藝,三年間苦讀並在香港英國文化協會考試,終於出師。

分析筆迹,從何說起?林婉雯在新書《筆跡心理分析之職涯規劃篇:你找到合適的工作嗎?》說明,從字迹的上、中、下區域、斜度、大小、底線、連貫性、字母寬度、字距、行距、字形風格等等,都是分析性格特質的端倪。她師承德國學派,偏重整體分析,會用筆迹的所有特質得出結果;較偏重獨立分析,預先分類百多種筆迹性格類型的法國學派要宏觀。

她引人體科學解釋,為何筆迹可以反映性格:「我們用3隻手指執筆,每個人的按壓點不同,會形成不同字迹。手有很多受體聯繫大腦,一隻手有1.7萬個,每根指尖3000個。我們寫字的時候,大腦驅使我們這樣或那樣寫,基底核控制肌肉如何活動,也受情感影響,我們不會有覺知,但就可以透過自然流露的字迹分析出來。」

「當然,筆迹分析不是水晶球,但可以看到影響性格的重要因素。」外國筆迹分析傳承多年,累積不少筆迹資料庫,歸納分類各種性格的對應筆迹規律。林婉雯近年則開始建立中文資料庫,用收集到的484份中、英文筆迹手稿,在上述《筆跡心理分析之職涯規劃篇》書中,分析從事不同行業的人歸納書寫特質,希望讀者可以簡單自學,幫助生涯規劃。她說筆迹分析是一種「循環實踐」,每多一份筆迹,資料庫和日後分析會愈趨完善。

先摩擦後放大看 初步分析已知性格

按林婉雯指示,本文記者與記者B書寫各約250字的中、英筆迹範文,為她的筆迹資料庫新增兩份樣本。她笑道,「好多人都話喺測試嘅時候,先久違揸筆寫字!」記者二人也不例外,日常稿件都是電腦輸入,寫範文才發現手寫字這麼慢(用時約15分鐘),看到對方字迹後驚歎:原來你的字是這樣的。

英國筆迹專家的資格考試,跟林婉雯提供的筆迹分析服務很像。在最後兩份卷「應用筆迹分析」中,需要就指定手稿撰寫人事遴選、生涯輔導、人際關係、成長軌迹報告。除了筆迹學問,考生還需要學習心理學理論,包括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弗羅姆等。

「認真分析要很久,但初步分析已經可以知道大概性格,但要深入知道如哪一個範疇的工作適合自己、為什麼有時候做事有困難,就要找人分析。」林婉雯說一次寄單張A4紙手稿給英國筆迹分析師分析後,收到10張紙篇幅的報告,「連我和媽媽的狀况,小學想過要做但未做的事,他都寫了出來。我就覺得很厲害,要去學」。

放大鏡、電筒和白板是林婉雯常備輔助分析的工具。拿起A4白紙,她先用食指和拇指摩擦筆迹,再瞪大眼睛,看放大鏡中的字粒細節。「嗯……B很細心,觀察能力極強,你做事會先看大方向,但又不會有走漏。」的確很像他的工作風格,但是這些結論怎樣得出來?林婉雯指着範文中的「week」:儘管兩個「e」字比豆豉還要小,上方半圓仍有分毫白點在其中,代表書寫者雖然喜歡靈活應變,但性格細心。

行距統一,每行落筆位置整齊,代表B有規律,喜歡思考。「See」的「S」有藝術風格,意味書寫者的藝文造詣。「I」字呈「2」狀,「q」呈「9」狀,以及「g」似「8」,就顯示他有數學天分。只不過,「I」似「2」不是好事,因為是不夠自信和注重自己的表現,林婉雯建議他嘗試每日用5到10分鐘「正向書寫」(用書寫改善性格),把「I」的其他型態以及自我找回來。

用白板示範不同寫法的奧秘,林婉雯再看本文記者的手稿。今次最突出的部分,是我的「d」、「p」、「q」字,真的很似音符,林婉雯認為我有音樂天賦,做事有節奏,喜歡依靠一些規範行事。我的竪向筆畫力度特別強、每行落筆位置接近,則反映對事有堅持;不過頂部橫向的筆畫力度較輕,意味未有足夠時間充分表達和行動,通常只處理最迫切的感受和事情。而字密的特點,就代表書寫者喜歡對人和與人分享。

準確還是不準確?我們未如學術研究般,有能力系統性量度筆迹分析的效度和信度,林婉雯為我們描述的結論,聽起來大致像自己。只是,本文記者只在小時學過鋼琴,更因學藝不精,決定放棄,不知還算不算有音樂天賦。

暫未受主流心理學界認可

筆迹分析祖師爺、意大利學者Camillo Baldi在1622年,按當時民間筆迹學說,收集並分析特點時,應該沒有想到,21世紀的香港會有人委托筆迹分析師分析,自己適合用怎樣的方法「出pool(結識伴侶)」和「該否移民」。林婉雯說她客戶的疑問千奇百趣,「有小學生帶老師的筆迹叫我分析老師性格,有小朋友說要我代替她跟媽媽溝通,因為我比她媽媽更懂自己」。她的標準筆迹分析服務,包含一份完整報告,和45分鐘面談解釋時段。

林婉雯認為筆迹分析有其科學根據,她多年來在本港推廣筆迹分析,普遍受好評,媒體報道也正面。近年,更有企業用筆迹分析的結果,協助人事聘請決策。過往大企業招聘,多用「能力傾向測試」,但林婉雯指應徵者能反覆練習,攻略此種測試,假裝自己的能力傾向。於是,有些公司聘請高級員工的時候,會把筆迹交給她測試,「結果真的好好,因為應徵者無法騙人,字迹無所遁形」。

在新書《筆跡心理分析之職涯規劃篇》,她配合「霍爾蘭六邊形職業人格測試」,和時下流行的「MBTI 16 型人格測試」來講解專業。這些測試有優點,可以讓人看到自己的強項,是社交談資,但準確性受限於人們是否真誠填寫,加上傾向分類的做法,不夠細緻。相對之下,筆迹背後的心理,在筆迹分析師看來均可解讀,而且每個人的筆迹是獨一無二。

只是,當代主流心理學研究,未能完全理解筆迹分析。美國權威心理學學術組織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心理學字典指,「筆迹分析假設書寫是表現性的行為,但目前能證明其效度的實證證據不足。」

在2018年出版的Medical Paratexts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Dissecting the Page一書中,英國約克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研究員Deborah Ellen Thorpe指出,1990年代開始有較多人學術研究筆迹分析。她從文獻中發現,能夠支持各種筆迹分析方法的學術研究較少,要證明筆迹特徵,與人類性格的關係,難度尤其高。

Thorpe形容,筆迹分析的吸引力,來自社會大眾愈來愈重視個人特質。她發現,當一些學者放棄證明筆迹與「性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的關係,轉而研究它與「心理狀態(states)」的關係,如情緒、受壓程度後,能找到學術上更高的關聯性。有研究顯示,筆迹分析對刑事調查有幫助,如當疑犯留下手稿,根據筆迹得出的書寫者心理狀態,縮小查案範圍。

觀察字迹 輔導學生抗逆境

林婉雯的學生吳曼華說,筆迹分析的結果,有時候指出深層經歷:「很少人在我們分析後,第一下就說不準,我想是需要時間消化。你想想,一個人把整個人生經歷給陌生人分析,一下子是很難接受。」有一次,一個客戶收到結果後不作反應,連她們也不肯定結果是否令人滿意,「點知過咗一兩日,他打電話來說想報名上堂,想要完整報告」。

喜歡考試和讀書的林婉雯,資歷包括城大應用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她說讀書時,心理學教授指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能夠從心理層面幫助人,「只要有效果,任何嘢都會試」。也有醫生朋友告訴她,覺得筆迹分析具實證基礎。

真的沒有學院派心理學家挑戰她?林婉雯坦言,一開始從業時是有的,「有人會覺得似算命、睇相」,但近幾年開始,她們向大眾解釋分析原理,如筆迹跟大腦的關係,就有很多人接受。她另一個學生、新書共同作者何潤儀,是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處高級學生事務及輔導主任,就表示筆迹分析對輔導很有幫助。

「我做大專生輔導,看到很多大專生選了不適合自己的科目,如喜歡音樂但因為覺得音樂『乞食』,而沒有追夢,有的則選了數學但數學很差。一路都聽過(藝術治療)從畫作可以看到小朋友潛質,筆迹更厲害。」何潤儀說。她還有一年才出師,能「輕輕」分析同學們的字體,更深層問題的就會找林婉雯幫忙。

從主流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筆迹分析要成為科學共識,還有一段路要走。但不論它是不是狹義的科學,無減何潤儀在輔導時,透過觀察字迹,能夠給年輕人的幫助。「最寶貴,是可以透過它和同學仔去對話。」每每看到性格特質,再跟進輔導,「我可以幫他們找出,逆境下一步一步站起來的方向,畀到佢哋信心同希望」。

文˙ 梁景鴻

{ 圖 } 曾憲宗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布偉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