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共鳴勝講大道理 童書佈局藏心思 不止平面說故事

文章日期:2024年09月06日

【明報專訊】開學一周,功課已經排山倒海,好不容易兵來將擋,父母購來的補充練習還是防不勝防。「孩童只盼望歡樂/大人只知道期望」,望子成龍的父母往往為孩童代答他們的需要,看一本兒童書也期望有所得着,學乖、學英文、學新知識。學習以外,較少香港家長在意的是,閱讀童書又能否為兒童帶來樂趣?童書繪者Jovis Cy不甘裹足不前,特意赴台灣學習兒童文學,最大得着是——創作童書是自由的。

童書可以是什麼模樣?它不必一本正經,它不必是功課和補充練習的延伸。美國作家Naomi Danis和繪者Cinta Arribas創作《我討厭每個人》(I Hate Everyone),單看書名已感覺厭世,可是為何童書就要迴避負面情緒?書中小女孩在生日派對說着所有她不喜歡的事,她討厭每個人,討厭大家唱歌、說笑、擁抱、分享。厭世小女孩的話反而引起懸念,讀者不禁問道為什麼?日本童書作者吉竹伸介的《尿尿太郎》,便藉小便來說故事——小男孩每次去完廁所,內褲都會濕了一塊,於是他四周問人,尋找跟自己一樣的人,最後小男孩覺得內褲濕掉不是一件煩人的事,原來他爺爺小便後內褲也會濕掉。

創作講圖文互補 繪者赴台念兒童文學

吉竹伸介是Jovis創作路上的參考對象之一,她曾在童書出版社工作,現以自由身接獲童書相關工作。在出版社時,她擔任書籍排版設計師,起初工作是將台灣和日本出版的童書,改為港版封面,譬如文字改為香港用語;有時涉及大改動,她就需要繪畫新的插圖。久而久之,出版社老闆也讓她嘗試繪畫自家出版的童書。

編輯收到作者稿件後校對,然後落版,向Jovis交代每一頁需要繪畫的內容。合作慣了,後來她先畫草稿和分鏡,向編輯建議版面順序和圖文配搭,「某版只有普通背景加一些字,他(編輯)會覺得不夠豐富,因為你沒有了圖,他未必會接受,但是我會慢慢跟他們談」。有時她能夠跟作者直接溝通,曾提議某些版面不用文字,單靠圖像去表達故事中的時間過渡;她亦有機會參與到規劃童書故事的工作。

可是,她漸漸發現「文字跟圖像創作者有時候腦子未必是一樣的」,例如「小明吃飯」,簡單4個字已有不同演繹,圖像上可以只特寫吃飯的口亦能表達;甚或滑板和滑板車,當要繪畫出來時,兩者差天共地。不過,繪本圖文互補的關係可以是創作時的難題,也可以是創作的特色。Jovis舉例,樂施會出版的《神奇小盒子》講述香港劏房家庭,文字從小孩角度呈現他如何理解自己家庭,譬如他形容爸爸上班很威風,對付垃圾蟲,所有壞人都怕他;圖畫則揭露現實,爸爸是一名清潔工人,人們都嫌棄他而走開,在孩子眼中卻是家中英雄。

筆下宋皇臺站文物擬人 難民故事要求真

2019年離開出版社後,Jovis為了學習跟文字創作者溝通,遂到台灣修讀兒童文學。進修期間,她參考《神奇小盒子》圖文互補的做法,創作了《下一站……》。《下一站……》是「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計劃的衍生繪本,計劃邀請多名插畫家創作九龍城相關的繪本。Jovis當時收到的題目是「宋皇臺」,最直觀的做法是講述宋皇臺的歷史,不過資源有限,她並未選擇考究歷史的創作方向,反而倒過來想像,用擬人化方式表現宋皇臺站文物被發掘出來的經歷,以文物為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也讓人想起今年柏林影展金熊獎得主《回歸達荷美》(Dahomey)。在這個繪本故事中,文物被挖出來後,有人替它們度高、磅重、檢查,最後被送到一個寫着篆書「木」字的地方,原來就是現實中展出文物的宋皇臺站。

由聯合國難民署委託Jovis創作的《納迪瑪難民營奇遇記》系列,相較她在出版社時有較大自由度。因為故事有關南蘇丹難民,委託方提醒她一些注意事項,譬如留意南蘇丹難民的衣著、食物和生活環境,「處理這些真實議題,(繪畫時)真的一定要跟隨現實那個畫面」。對她來說,繪畫南蘇丹難民的食物是最大難關。後來她找到一個住在美國的南蘇丹人的博客,詳細說明南蘇丹人飲食習慣、家鄉菜,甚至南蘇丹人生日時吃什麼慶祝。

創作《下一站……》和《納迪瑪難民營奇遇記》系列時,Jovis也在求學的「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兒童文學,既有傳統的學習寫故事、圖畫書研究、圖畫書演變分析、西洋兒童文學史,也接觸到動畫和兒童文化等,她在兒童文化的課就以扭蛋為主題,研究自身小時候接觸過的事物。對她來說,更重要是有機會落手做實驗和創作,「學校經常鼓勵我們做很多實驗,那些教授都說『你先做吧,(如果)你做了行不通,也只是自己行不通而已』」。

立體畢業作只製10套 成本問題難出版

研究所曾邀請台灣紙藝師洪新富,教授學生製作立體書。他曾出版《立體書創作手冊》,展示72種立體書機關,並擁紙藝專利。大師班時,洪新富教授學生幾種立體書的機關,譬如最簡單的矩陣,打開立體書時是一個L字形的梯級。學好基本功後,每個人就要想辦法完成心目中的立體機關,同時也可以請教洪新富。不過洪新富總是鼓勵學生「亂剪」,「他說『你現在問我的問題,可能我也不懂,我也不知道。我們一起剪,看看剪不剪得到』」。

Jovis的研究所畢業作品《香港的日與夜》主題是茶樓和茶餐廳,講述香港的飲食文化。《香港的日與夜》學習了洪新富的立體書機關,《日》有個機關是兩個正方體支撐上方的圓桌,當打開時就是一張點心枱。這套畢業作品在香港印刷,一書兩冊,只做了10套,她誠言因為成本問題,很難正式出版。譬如打開書中的點心車會有聲音,她需要逐個發聲芯片放入書中,逐本測試,「我只是做這10套,已經用了很多時間,在外面要做這件事其實是很難的。人手是困難的,然後是印刷成本的問題、時間的問題,印出來有沒有人買也是一個問題」。

「它(童書出版)始終是一個生意。」Jovis說出版社必須看書籍銷量,銷量往往視乎市場品味。她觀察,香港家長傾向着重教育功能的童書,從前工作的出版社也多出版知識類型的童書,追求教育意義,「看故事也要學到大道理」。但她認為,童書未必需要講深奧的道理或知識,反而內容跟讀者共鳴和交流,若兒童看完之後能夠抒發情感和學習應對新情緒,「我覺得這樣已經很夠」。香港並非沒有這類型童書,譬如劉清華和林建才創作的《電車小叮在哪裏?》和《渡輪小星的祕密之旅》,創作者的腦袋是自由的,出版社又是否願意放手一試?

文:嚴嘉栢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