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街「陶人新語」展覽 陶藝凝住四季色彩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01日

【明報專訊】「陶瓷一燒出來,它就是永恆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器物主任(副研究員)王冠宇如是說。「陶瓷一燒製完成,便能穿越時空,不會消失,不像有機物會腐爛,金屬會生鏽或腐蝕。」這種永恆的特性,正好呼應她在油街實現策展的「古早策展人系列」展覽原意:以陶瓷連結古今,探索陶瓷的多元與可能。

在時光長河中,陶瓷是其中一種能完好地保存至今的藝術媒介,如同凝固的時光,傳遞歷史印記和創作者心思,串聯古今。作為專注研究古陶瓷的學者,王冠宇應油街實現邀請,首次挑戰當代藝術策展,擔任「古早策展人系列:陶人新語——穿越時空的色彩實驗」客席策展人,探索陶瓷這種永恆媒介,如何在古今之間架起橋樑。

她邀請3名風格迥異的藝術家,包括來自景德鎮的古月,以及來自香港的黃麗貞與鄭禕,從文物館的珍貴藏品中汲取靈感,再以陶瓷為媒介,運用各自的技術與美學風格,展現對當代陶瓷創作的理解與表達。王冠宇表示,此次展覽的構思不僅強調古代與當代的對照,還從3個不同角度切入。古月專注於傳統技藝的延續,透過作品探索陶瓷的當代美學;黃麗貞運用立體打印技術,深入挖掘泥土與本土文化歷史的連結,發掘當代城市發展背後的故事;鄭禕則反映未來視角,從環保理念出發,探討陶瓷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展現創新材料的應用。多元視角讓人全面理解陶瓷藝術的演變與當代意義,促進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深刻對話。

陶瓷堆塑動植物 傳統與當代碰撞

從古月作品《探花》開始,就能感受到傳統與當代的碰撞。他來自瓷都景德鎮,一直醉心於探索中國傳統陶瓷的繪畫技藝,同時融合自創技法,展現個人的藝術風格。《探花》由4件陶藝作品組成,主題圍繞花卉,意在描繪四季變遷和自然之美。他借鑑了傳統陶藝品「青瓷堆塑穀倉罐」的形態,在陶瓷上堆塑了不同動物、花草造型的裝飾;又參考了三彩荷雁紋盤、素三彩猴子石榴蓋盒、粉彩花鳥紋筆筒的色彩特點,以多種陶瓷繪畫技法呈現出色彩繽紛的感覺。作品如同春日細雨,輕柔而充滿生機,讓人感受到傳統陶瓷工藝的細膩與溫潤。

古月亦強調陶瓷空間感,透過立體視角觀察事物與色彩的關係,因此作品的擺法亦存有巧思。王冠宇指,陶瓷繪畫與傳統繪畫相比,最大分別是陶瓷作品是立體的,「以不同角度觀看(立體作品)會有不同的畫面及側重點,焦點會一直改變」。因此古月拍下了不同光影照射下的作品剪影,作為其中兩件作品的布景設計,以平面線條與立體作品相映襯;另外兩件作品則放在透明罩內,並在罩上繪畫不同圖案,與當中作品產生互動。王冠宇表示:「如換不同角度看,它完全是另一個畫面,強調空間能創造不同景觀。」

南固臺土壤 拼湊灣仔歷史地圖

欣賞完古月如詩如畫的瓷器,轉過身,映入眼簾的是黃麗貞樸素的作品《南固紛陳》,是由不同大地色系、不同大小的陶板拼貼而成的一幅大地圖。乍看之下,這些方塊如同抽象的拼圖,單個形象並不明顯,讓人難以猜測其所代表的地點。然而隨着視線游走,細緻觀察下會發現這些陶板逐漸拼湊出皇后大道東以南的街道輪廓,緩緩展開關於1950年代灣仔歷史的故事。

與古月作品的繽紛色彩形成鮮明對比,黃麗貞作品只有簡樸的泥土色彩,卻同樣令人着迷。她從事陶瓷藝術創作和教育多年,近年開始專注探索泥土與香港文化研究。這一次,她重點探討泥土與色彩的關係,以灣仔百年老宅南固臺為靈感,並利用該處的土壤拼出一幅獨特的灣仔歷史地圖。這幅地圖不僅是藝術品,更是一個文化紀錄,讓人在色彩的變化中感受到香港的歷史與故事。

其創作步驟如同一場細膩的考古過程,首先從南固臺的地盤取得土壤,但並非直接使用,先多重篩選去除雜質、石塊等,以取得真正可用的陶土。第一步已經充滿挑戰,如同淘金一般需要耐心,最終獲得的可用陶土分量非常有限。她透露最初有140公斤左右的土壤,最後只篩出20公斤陶土,「彌足珍貴」。

及後她根據需要加入不同礦物,如石英、長石、雲母等。她表示這些泥土中隱藏了許多色彩,只需加入些許礦物,並燒到1260℃,就能夠將泥土本身擁有的顏色提煉出來。這些礦物如同調色盤上的顏料,發掘陶土不同顏色和紋理。經過精密的配對比較和反覆實驗,才能燒製出作品中獨特的色彩,讓這幅灣仔歷史地圖上的每塊陶片都呈現出細膩的色彩變化,如同訴說着這片土地的歲月流轉。值得一提的是,她留意到二戰時期,灣仔是日本人聚居的地方,因此特意以日本黑泥來作為這個地圖的基底,呼應了這片土地經歷,也讓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故事。

灣仔歷史地圖拼貼完成後,黃麗貞沒有浪費剩下的泥土。她運用立體打印技術,製作一系列以南固臺地磚圖案設計為靈感的方形容器,並以高低起伏的位置擺放,突顯陶瓷的立體特質。這些以立體打印技術製作的容器,與拼貼地圖形成互補,共同構成《南固紛陳》這件作品完整的藝術敘事,展現科技與傳統技藝的完美融合。

回收陶瓷創《萬瘦圖》 幽身材一默

鄭禕則將目光投向陶瓷的未來。她致力研究陶瓷廢料的循環再造方案,將陶瓷廢料升級再造,成為可以重新塑形的黏土。作品《萬瘦圖》由112件繪有瘦削人物和生肖的青花陶磚組成,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回應文物館藏的康熙青花萬壽尊,將「壽」字巧妙地替換成諧音的「瘦」字,諷刺當代流行文化中對身材的過度關注。作品不僅展現了藝術家的創意,更呼籲關注環境保護,思考如何在藝術創作中利用循環再造的材料,突破藝術表達的界限。

王冠宇指,在使用回收陶瓷物料創作的過程中,鄭禕面臨着一系列挑戰,特別是在顏色表現上。以青花陶磚為例,這些陶磚的原色偏深,若想在表面畫上青花,須克服色彩的對比問題。鄭禕巧妙地採用了一層化妝土,這層陶土呈現出柔和的白色調,為後續的青花畫作提供理想的底色。這種方法不僅使青花的顏色更加鮮明,也借鑑了傳統陶瓷藝術中的色彩表現技法,展現了她對古老工藝的深刻理解與現代創新的結合。這處理不僅提升作品的視覺效果,也充分體現環保藝術創作的可能,讓每件作品散發獨特生命力。

油街實現館長馬佩婷表示,本次展覽不僅注重藝術作品的展出,更注重觀眾的參與體驗,希望他們更容易接觸陶瓷藝術。展覽特設教育展廳,讓觀眾認識陶瓷色彩千年的探索成果。工作人員化身陶瓷實驗專員,帶領大家分辨成功和失敗的陶瓷,探索陶瓷製作的竅門。觀眾還可以在「陶瓷色彩試驗區」挑選一種陶瓷專色,親手製作個人專屬的明信片,增加了展覽的趣味和參與感。

古早策展人系列:陶人新語——穿越時空的色彩實驗

日期:即日至2025年1月31日

地點:油街玻璃屋

查詢:2512 3000

文:陳真紀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