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已故香港雕塑家麥顯揚的作品,通常都由兩部分組成。1991年的《快活谷之書》就有一匹壯馬,和一本大得誇張、恰如翅膀的馬經。這個在跑馬地長大的藝術家,喜歡巧用同音字,但這次不打算讓快馬勝出——馬經是本「書」,與騎師和賭徒最討厭的「輸」同音。
「你需要是個香港人,才能完全理解它。」港大藝術系名譽教授祈大衛說。如果不曾短暫學習廣東話和中文字,祈大衛可能會以為這件英文名為Bible from Happy Valley的作品,僅在刻劃香港地風俗,馬經是本《聖經》。
1980至1990年代的香港藝術先驅中,麥顯揚的名氣不算最高。祈大衛指,麥的作品一度被忽視,只在後期經藝術圈肯定下,見於藝術機構。此期間香港新秀藝術家大多曾在海外留學——如麥是倫敦大學畢業生,與水墨等中國藝術媒介稍有距離,亦不想創作淪為西方模仿物,於是各找出路。與王無邪、呂壽琨等嘗試融合中國和西方元素的藝術家不同,麥顯揚突顯兩種文化不協調,作品的中國元素非傳統山水題材,而不少是關乎當刻的中式價值觀。
祈大衛在2001年寫下Hong Kong Art: Culture and Decolonization一書,開創以「香港視角」出發,和結合社會及政治背景的香港藝術史書寫,多次提及麥顯揚。《開眼》今期應此書新譯本出版訪祈大衛(見D2)。相隔23年,除了研究藝術史,他自身已成為香港藝術家。麥與眾多在資源匱乏年代尋覓本土角度,回應1997年政權移交前社會狀况的藝術家,深深啟發祈大衛。他本不願只選一件作品推薦讀者,但思索後指麥早逝,現在不能幫自己宣傳,最終選了這一匹快活的馬。
(美藝客廳‧三十四)
「客席策展人」簡介
祈大衛(David Clarke),藝術史學家及視覺藝術家,1986至2017年間任教於香港大學藝術學系,現為該系名譽教授。身為藝術史學家,他曾就18世紀以降的美洲、歐洲及中華藝術發表研究,著有Water and Art(2010)、China-Art-Modernity(2019)等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