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受獨立策展人Hikotaro Kanehira和Olivier Mignon的邀請,我參與了一個名為「Kairanban(回覽板)」的實驗出版項目,並於上周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行的TOKYO ART BOOK FAIR裏發售。這項目是由「Keijiban(揭示板)」企劃的。主理人Olivier告訴我,實驗出版物其實在歐洲不罕見,更似是其中一種藝術形式。
「Keijiban(揭示板)」是一個由2021年開始的藝術空間和出版社,由來自比利時、居住在日本金澤的Olivier Mignon創辦。Olivier在比利時修讀藝術史後,曾與友人一同創辦出版社和藝術駐留計劃,後來他決定把經歷帶到日本。他剛移居到金澤時,正值新冠病毒肆虐時期。那時他在想,常出現在日本街道的告示板,正正可以是一個在美術館和畫廊關閉後的另類展示空間。運作3年多後,除了已經有3個展覽空間外,他還着手開展了不少出版項目。例如他與同住金澤的荷蘭攝影師Nik van der Giesen合作出版作品集《日本の揭示板》,收錄兩人發現的各種告示板照片。「告示板,首先應該是要引人注目的。儘管如此,大多數的告示板還是靜靜地、不為人所注意地存在着。這就是當代日本告示板的悲慘命運」(節錄自《日本の揭示板》的序)。這書亦出現在這次的TOKYO ART BOOK FAIR裏。
而我參與的項目「Kairanban(回覽板)」,是一份以4張A4紙的印刷品作為一個創作單位,並以上一位藝術家介紹(或推薦)下一位藝術家的模式進行的一個作品集式文件夾。這模式參考自日本鄰里中常用來傳閱通告的回覽板(かいらんばん)。
傳統的回覽板原是日本一種以送遞傳閱方式流通的地區性資訊板。一般是一個夾着通告的A4文件板夾,在區內順序傳閱。居民閱讀後需在文件底部的一排方格上蓋印,然後交付到下一個鄰居。雖然對充滿效率的香港人聽來好像有點笨拙,而部分回覽板也已逐漸電子化,但對住得偏遠的日本老人來說是一種安全感,一來能確認資訊來源為居委會,不像網絡資訊般真假難辨。二來在親手交接回覽板時,面對面的問候也確認了居民的安全同時加強彼此的連繫。
回覽板這項目在我腦內產生的回音是「回覽」二字,即是傳一圈。這一圈可以小如繞大廈一轉,大如繞地球一轉。我在想,如傳統回覽板的存在是一個以地域為根基的社群連結產物,Olivier策劃的「Kairanban(回覽板)」則可以是跳板式連結,不分國界地借力,彈得更遠,能繞一個大圈。彈性而有機,更不受物理空間局限。是一個不錯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