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如何減少孩子抑鬱徵狀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07日

【明報專訊】長時期以來,中國兒童的高抑鬱徵狀比率,一直是心理健康專家關注的問題。幼兒期的抑鬱徵狀包括:孩子會為很小的事情而不開心;即使有家人或朋友在旁幫助,孩子仍然感到不快樂和無法集中精神做事等。綜合27項兒童抑鬱症徵狀的研究,2000至2010年間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兒童患有抑鬱症的比率為15.3%,到2011至2016年間則增加至18.5%。比率與韓國(17.3%)和新加坡(16.9%)相近,但遠高於西方國家(意大利、希臘、瑞典和英國)。在西方國家的同類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患抑鬱症的比率是8.3%到10.6%。

中國兒童抑鬱比率遠超西方

中國小學生在兒童抑鬱問卷調查中,超過臨牀臨界值的比例為17.2%。這些高比率的抑鬱徵狀,部分可能與教育體系的競爭、父母過分強調學業成績有關。抑鬱症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表現和社會/心理健康都有負面影響,患抑鬱症的兒童會有較多攻擊和破壞行為,也增加自殺的傾向,情况令人關注。許多研究發現兒童抑鬱徵狀的形成與家長養育方式有關。常常被父母否定和體罰的兒童,較容易患有抑鬱徵狀。

筆者和美國學者Professor Thomas Power的一項研究顯示,家長幫助香港孩子處理升學壓力的方式主要有3種:

1. 積極支援(幫助孩子了解小學生活,處理孩子情緒,一起

積極解決問題,同時鼓勵孩子為未來創造積極的期望)

2. 淡化問題的嚴重程度,或將情况歸咎於孩子與其他人

3. 讓孩子迴避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家長積極支援,有效減少孩子抑鬱徵狀;相反家長在孩子入學初淡化問題的嚴重程度,或將情况歸咎於孩子與其他人,孩子於一年班的學期末,較學期初出現較多抑鬱徵狀。

正面回應 有助調適負面情緒

總結多項研究發現,父母正面回應兒童的負面情緒,鼓勵他們積極解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有助兒童學會調適負面情緒,減少內化的情緒問題、抑鬱徵狀和外顯的行為問題。家長負面的情緒反應或忽視孩子的情緒及需要,則會增加兒童的情緒及行為問題。要幫助孩子處理升學壓力,適應小一生活,家長需幫助他們了解學校的新生活,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協助他們解決問題,以及幫助孩子理解他們可以從困難中學到的事情。

文:黃敏(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5期]

相關字詞﹕學童情緒問題 學童焦慮 學童自殺 親子 名人KOL 黃敏 抑鬱 教大GPS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