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培養靜觀的態度和習慣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24日

【明報專訊】相信不少家長都聽過「靜觀」(mindfulness)可以減壓。本地研究更發現,家長愈懂得靜觀,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就愈好,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自我調控亦愈出眾!聽起來如此神奇,究竟靜觀是什麼呢?

靜觀是指家長提高覺察,留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把注意力放於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情上。無論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動是什麼,家長都接受自己,不加以批判、不加以評價,真正的「活在當下」。靜觀可以反映於家長的態度和行為上,例如:

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生氣,甚至有「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的想法。這時候,家長可以提高覺察,留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我現在覺得很生氣,甚至有點後悔生了這個孩子」),並接受自己,告訴自己說:「這些想法和感受都是我當前這一刻的體會,並無對錯之分,我接受自己在這一刻有這樣的想法和感受。」有趣的是,家長愈能夠接受「人總會有負面情緒和負面想法」,行為上愈不會受這些情緒和想法影響,亦更容易從這些情緒和想法中走出來!

家長洗碗時專心一志,不看手機、不看電視、不聽收音機、不想別的事情,家長將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水流的聲音、洗潔精的氣味、洗潔精泡泡的顏色、手指滑過碗碟的感覺等。

連洗碗都可以專心一志,家長和孩子在一起時,自然亦可以將自己100%的注意力放在與孩子的互動上。能夠把生活中的煩惱暫時放在一邊,全心全意做一件事,就是所謂的靜觀活動。很多家長完成靜觀活動後,情緒都變得更平靜,想法亦變得更澄明,於是更有動力去面對剛剛放在一邊的煩惱。

想知道家長可如何通過散步、呼吸和進食與孩子一起加強靜觀?請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活在當下.靜觀練習》:bit.ly/3LoXGx9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8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