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朋友送給我一本書——《教養帶我去新維度》,當我讀到關於「善養」的理論部分時,最受感動的是關於「滋養」的一幅圖(見示意圖)。
我算是個很用心對待孩子的媽媽,在孩子學業成就等各方面都沒有什麼操控,本身和孩子關係也算不錯,孩子到了青少年期仍會熱切地把每日發生的事告訴我。「滋養」這層次很有「幸福感」,但自問和孩子仍未達到。
為了尋求「滋養」如何做到,我很熱切地繼續讀這本書。
理論部分之外,有很多家長在善養上的分享讓我受到很大衝擊。他們說的正正刺中我的道德與傳統觀念,或者一些受原生家庭觀念影響的想法。其中一名媽媽說,孩子很喜歡買車仔,但作為媽媽很糾結,究竟應該繼續買,還是要向他灌輸節儉的觀念;後來一次跟孩子傾偈時發現,原來每一架車仔都記載着孩子很多的回憶——是誰買的、當時的情景,發生什麼事孩子都能一一道出。媽媽就開始放下對買車仔的成見,反而會多重視孩子的感受和喜好。
另一個分享的媽媽為人很節儉,常常因價錢而放棄為自己購買喜歡的東西。在學習善養的過程中,她開始嘗試改變,然後發現其實自己也需要認同自己的感受。這個分享讓我很受感動,因為我本身就像這個媽媽一樣,絕少為自己買東西,我總是為孩子着想,而常常忘卻為自己打算。
善待自己 才能善養親人
有些分享也挑戰我的一些道德觀念,其中有一名教師放過了一個想獲得高分而更改考試卷的小學生,因為她回想自己小時候也曾有這些經驗,她選擇重視學生的感受,沒有把成人的道德觀念加諸學生身上。讀到這段的時候,我就更想了解究竟何謂善養,我始終覺得未必每個家庭都適合善養的,又或者未必全套觀念都可應用到。於是我繼續讀下去,有一些分享提到內在小孩,如何去善養自己及另一半,又如何去愛自己才能夠去愛另一半或愛孩子。
讀到這裏我開始很想像他們那樣,家庭裏充滿滋養的氣氛!於是,我就開始嘗試多善待自己,我想處理好那種常常感到很疲累,每天被孩子及另一半拉扯,或者被情緒勒索的感覺。我相信,先善待自己才有空間與力量去善養身邊的親人。善養自己的第一步,好像就是尋回和重視自己真實的感受,好好愛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
確定自己感受 學會表達
與其說善養是一個方法或工具,倒不如說它是一個觀念。在修習善養的過程中,每次遇到困難,每次介意別人的感受時,我很快就能夠確定自己的感受,並用一點時間,去接納及安撫自己的情緒。然後發現,好像自己力量多了,並能說出自己的感受,不像以往那樣,只有憤怒、埋怨、委屈等情緒,感覺就如有和煦的陽光包圍自己一樣。可能這就是滋養的感覺?
我曾為了處理和親人的關係,不斷看不同的書,當中有些鼓勵自己順服別人,認為這樣生活就會美滿,但我卻愈看愈覺得委屈,愈看愈憤怒,不明白為什麼總是自己一個在遷就對方。於是我更確定,善養是一條出路,我愈嘗試去走出來,愈發現美好。很感謝送我書的這個朋友,讓我接觸到善養這個新視角,是充滿愛的滋養。
《教養帶我去新維度》有關善養的理論部分——善養孩子是什麼,現在已可免費在線閱讀(bit.ly/4gtoUTd)!
文:劉雅怡(本身是註冊護士,育有3名子女,放下工作成為全職媽媽4年多)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