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物理、化學聽唔明,生物唔想記。」
插畫家周明輝概括形容自己在中學是個怎樣的文科生。高中時代,文科、理科誓不兩立。
是說得太誇張,不過也是文科生的記者,想起初中的生物教科書、化學試卷、物理實驗,同樣猶有餘悸。
但周明輝卻與化學教授Reinhard Renneberg合作,畫了《卡通生物科技》,聽教授笑說二人「一見鍾情」,搭晒膊頭,我心裏說,來,忘掉過去,用文科生角度看生物科技都有樂趣。
「簡單問題可能最難答」
Renneberg是德國人,曾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書二十二年。即使是化學系大學生,也有嫌悶的時候,負責翻譯新書的是Renneberg「弟子」、港大理學院講師麥嘉慧博士,回憶教授上課會在膠片上畫公仔,重疊兩張左移右移,就成「動畫」。教授在《南華早報》政治漫畫看中周明輝的風格,邀他為德國報紙的科學專欄畫插畫,後來更合作出版英文、德文《卡通生物科技》。他們構思一個故事,納米星人來到地球,樣樣都新奇。納米星人其實就似對科學沒甚概念的文科生,麵包加酵母,酵母菌產生乙醇,也就是酒精,周明輝自然問吃了會否醉?才知烘焗過程高溫,乙醇已揮發掉。這對理科生是ABC的基本問題,問教授是否太簡單,「世上無簡單問題,簡單問題可能最難答。我太太問過,為何會有病毒?它那麼壞。我想想,對啊,為什麼呢?」
廣東話翻譯科學概念 融入港式幽默
卡通的「香港版」即將推出,翻譯作廣東話,周明輝說是麥嘉慧博士的堅持。文科生不知道有沒有幻想過,如果當年生物課不必記複雜的英文詞,也許興趣會大一點。但亦有說,英文讀比中文讀其實更易理解。都對,所以麥博士選擇了廣東話:「科學的學術名詞已經一嚿嚿,仲要書面語,我驚讀得好辛苦。」不過在她的翻譯還看出一些手到拿來,香港人才懂的幽默:「聲面畫面有冇問題」、「和平理性唔暴力」、「凌凌漆」、「放大縮細槍」。師徒一脈相承,自覺有責任將科學普及,麥博士:「愛因斯坦講過,如果講唔明科學知識畀小朋友聽,其實你自己都唔係好識。」
不求深入解釋 誘發興趣已足夠
她的師父說,出版一本卡通,不過想令世界美好一點點,「如果有一百個小孩看了書,其中兩個生出什麼念頭,那已經很好了」。翻開Renneberg編寫的一本教科書,裏面有他與霍金一幀合照。有人說,霍金花太多時間做show,Renneberg說,I don't mind have a show. Science show, why not?有何不可?他提到學生麥博士偶爾都出現在電視節目裏,麥博士還開fb專頁,製作分析「臭屁不響,響屁不臭」的短片。她深知幾分鐘節目解釋不了艱深理論,「撩起觀眾興趣就夠」。「好奇心,人從來都有,爭在你好奇什麼範疇。科學好似好勁,要學其實也有辦法,不是那麼難。」
發明測心臟病發試紙 救自己一命
書中一個章節來自Renneberg的真實經歷。他有個發明,將血滴在試紙,五分鐘可檢測出是否心臟病發。二○○八年一個深夜,他突然心口痛,痛楚延至左臂,左臂漸漸感到麻痺,他心想正好拿發明試試,果真現出兩條紅線,「嘩,是心臟病發,好快呀,正﹗」然後才想起要動身去醫院。今天問他,退休教授臉上是頑童表情,「人生其中一個最美好的時刻,自己的主意救了自己的命。我沒害怕,超開心」。心臟病發會令心臟肌肉細胞受損,釋放肌鈣蛋白,但「行得慢過蝸牛」,檢測要半小時。而試紙是測移動得更快的蛋白質FABP,試紙上有抗體,抗體帶有紅色的金納米粒子……抗體、粒子、蛋白質,名詞開始令人頭暈。周明輝這樣畫,總之血落到試紙,抗體就如揹上紅袋的「哨兵」來捉蛋白質,再匯合在線上企穩的「捕兵」,排成一條紅線。
科技是雙面刃 盼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關於基因改造食物的一章,是周明輝看過資料後向教授提出放進書中,「因為我常常恐懼食物短缺,見到饑荒很擔憂,以生物科技生產食物,當然有人不同意,我不知效果如何,大家得個知字」。Renneberg教授說,科學家總是好奇,做實驗,探索各種可能,「但我們應當小心,不能什麼都要試要玩。政府要有嚴格規管」。掀起道德爭議的「訂製基因」,讓華人嬰兒都能有藍眼睛,他反對。「想扮演上帝的角色,可以很危險」,「來個假設好了,若有個獨裁者想要強軍,可以『製造』更高大強壯的士兵」。這位學者成長於東德,文革令他無法前往中國,於是轉到莫斯科。二十多年前他開始在香港生活,「到處都有電力」,至今仍然喜歡這個地方,科技是兩面刃,他希望生物科技可以為今天這個人口老化的社會幫上忙,有關心臟病、糖尿病等研究,都需要投入更多經費。書中畫出治療糖尿病的基因工程,以細菌細胞生產胰島素,如木馬屠城偷龍轉鳳。不過百餘頁的卡通,麥博士說頭幾章介紹基本知識打個底,後面介紹「入屋的研究」,「即使不說什麼科學、邏輯,關心健康也好,視乎誰讀,總有些得着」。
理科生也很感性
文科人是感性動物、理科人愛講邏輯?麥博士在大學也教通識課程,上課的文科生比理科生還多,「我覺得他們唔差喎」。「應該咁講,我個人觀察,一個所謂有理科背景的人,不一定平時很理智,文科背景的人又未必沒有邏輯思維。」讀書只是人生小部分,「我不會刻意用文理科把人區分,我也喜歡看歷史」。周明輝說:「理科生的邏輯、科學訓練一定比較好,但文科生如我亦有社會科學的訓練,也講理論、證據。」笑笑:「感性就睇人㗎啫。」漫畫也融入他感性與搞笑一面,深感酵母「偉大」,他畫幾格幻想圖,把酵母的畫掛在餐廳讓人品着紅酒欣賞。
普及科學,麥博士說不是將科學「降格」,「如普通病人,不必明白生物化學細胞裏的機制,只知道血糖機的運作原理也好,對生活能有多些認知」,說不定能激發誰的潛能,像她當年上Renneberg教授的課,才走到現在。教授都大情大性,一見記者就繪形繪聲說有晚如何大飲八杯啤酒,「侍應不信我能喝,我說我是德國人﹗」周明輝沒好氣催他快入正題,不知道誰才感性,只看得出二人好感情。
《卡通生物科技》快將出版,詳情可留意麥博士專頁:www.facebook.com/drkarenm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