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只能住院舍? 以老護老 相伴共步人生路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24日

【明報專訊】上月施政報告出爐,詬病之一是對護老措施近乎零着墨。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在網誌反駁稱,政府將推動私營安老院提升水平,以及增加日間護理單位。就在同一個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聯同香港大學發表研究,指年長護老者的精神、身體、金錢上都承受難以想像的壓力。

香港人口老化,「以老護老」現象不容輕視,單靠質素參差的私營院舍,是否足以支援年長護老者?本地的護老政策,又有哪些進步空間?

「工時」超上班族 護老如返兩份工

社聯與港大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發表的《年長護老者身心狀况及服務需要研究》,共訪問了1115名平均70歲的護老者,其中超過六成屬於高壓照顧者,逾半數人每周護老時數超過40小時。沉重的照顧壓力、比年輕上班族還長的「工時」,加上睡眠質素差、自身身體退化等問題,困擾着不少年長護老者,68歲的何文炎是其中之一。

何文炎的太太比他年輕兩歲,但13年前患上認知障礙症,「那時她提早退休,我還以為是『蜜月期』,一時不用工作令心情放鬆,才會站詞不達意或者忘記東西」,直至過了一段時間,情况都沒有改善,求醫後才確定太太患病。

當時何文炎未到退休年齡,媳婦會幫忙照顧太太,後來媳婦搬走,剩下夫妻兩人共住。他上班前煮好飯菜,叮囑太太自行翻熱,做足準備,卻也難免意外。太太試過把飯煲、水煲都用壞,「當時從外表看上去,她不像病情嚴重,但間中又會做錯事。即使如此,我仍覺得要多給她動手做,否則她會覺得自己沒用」。

電器報銷事小,何文炎最擔心太太在街上走丟,「她認得我但失去了方向感,我一離開視線,她就不知如何找回我,試過走失了三次」,第一次是在街邊,有報販發現太太亂逛,又看到她手袋上的牌子,寫有何文炎的聯絡方法,便主動聯繫。第二次發生在街市,「我想趁她能走動,放假多跟她外出,便帶她去街市,豈料低頭看看水果,轉眼已不見人影,遍尋下才找回」。

第三次更加驚險,當時他們正去坐港鐵,太太進了月台,何文炎入閘時卻遇上小故障,「我千叮萬囑叫她在原地等我,她卻自行上了車,後來我入了閘,就跟職員描述太太的衣著,並說明病情。她坐的車過了幾個站,職員成功找到她,等我去接」。

一次又一次的突發事件,令何文炎精神繃緊,「內心時刻都在交戰:把她留在家中不是不行,但我想她開心點,况且她不多走動會退化得更快;但跟她去哪兒才安全?會不會又走失呢?我經常覺得很矛盾」。

照顧者身心俱疲 或積勞成疾

難怪他說,照顧長者的辛苦之處,首先要數精神壓力。有時他情緒也不免波動,尤其是太太患病後很易罵人,更試過打他,「被打那一刻,我也有衝動反擊,但細想清楚,她是病人,情緒也不是她控制得到,我不應計較」。太太的心情難以捉摸,連行為模式也無法預測,「有次她在街上突然脫褲子,我不知怎樣應對,唯有脫下衣服,幫她擋一擋」。

後來太太患上柏金遜症,何文炎更不可能安睡,「因為她肢體靈活度、肌肉力量等退化,我半夜要留意她會否跌下牀,定時幫她轉動身體」。他本身都是一名長者,體力自然受到相當大挑戰,「我感到自己身體變差了,亦有些『老人病』,不知跟這些年積累的疲勞有沒有關係」。

本來以為退休後,毋須同步兼顧工作與家庭,就能稍為放鬆一點,怎料他說:「退休後更慘!」原因在於經濟需要,為了太太着想,他不吝嗇花費金錢,「她常常都要看醫生,又有一段時間,我『估估下』,以為要給病人吃最貴的食材,便多買補品、煲魚湯等,沒有了收入後,金錢的負擔也不小」。

多笑容多接觸 溝通更融洽

事實上,護老者對照顧長者的方法不太了解,大多是邊做邊學。何文炎趁太太接受日間護理服務的空檔,參加過各類型講座,例如聽醫生講解認知障礙症,掌握病徵和併發症;聽完家居安全介紹後,就為家中的廁所加扶手、在牀邊加圍欄;而他最常應用的是溝通方法,「社工教要展示笑容,說話簡潔、多用身體和眼神接觸,我跟太太相處時都有注意」。

花盡心思,太太的情况仍難逃惡化,三年前起入住護老院。現在何文炎每天一早去扶太太走動,減慢她肌肉萎縮的速度,之後回家獨處,間中拉拉二胡,「以前不止沒有空,還要想着如何照顧太太,根本沒心思想別的事」。私人空間多了,擔子理應輕了,但作為老伴,要送太太離家始終難受,「我能力上真的照顧不到她,才安排她住護老院,交由專業人士照料,心情上肯定不捨得」。

安老方法忌單一 院舍非唯一出路

所以,安老方法不應單一,目前社會多聚焦於院舍服務,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註冊社工葉葆琳指出,如何加強對「以老護老」的支援,也是必須處理的課題。何文炎提及的講座只是一環,「有長者因行動不便或常騷擾他人,故不能外出,連帶護老者都要24小時受困在家,我們就會上門家訪」。有些護老者有情緒問題,需要心靈支持,特別是剛開始照顧長者時,生活出現極大變化,「嚴重起來會患上情緒病,一定要及早跟進」。

長時間在家照顧長者的,通常是已退休或辭工人士,金錢援助更顯重要,「目前主要由關愛基金資助護老者,但門檻很高,申請人不可同時領綜援,名額亦限於八千多個,而全港護老者數目有數十萬」。

葉葆琳強調,護老者並非無經濟貢獻,「他們肯留家照顧長者,間接已節省了政府的安老開支,加強對他們的資助,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文:李樂嘉

編輯:龍英顥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