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聽着正在發表《施政報告》的特首公布「北部都會區」的宏圖大計,網上平台「胡‧說樓市」成員胡國威(阿威)與賀慧恩(阿沙)縱然擁有超過十年記者資歷,都聽到一頭霧水,擅長做即時新聞的阿沙「感覺好多terms」,又雙城三圈,又職住平衡,未等到報告upload上網仍不知所云;阿威一路聽,差點以為北部都會區就是《施政報告》房屋政策的全部,但滿腹疑問,好神心找來《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再細閱,疑團依然未解。但他們沒放棄做地產新聞的專業,當晚「胡‧說樓市」就推出11分鐘短片分析《施政報告》如何離身又唔貼地,數據、資料齊備,內容毫不吹水。
轉搞網媒 與觀眾距離拉得更近
打開「胡‧說樓市」網頁,7月起新增「谷友放盤」部分,唔通有大茶飯食,團隊藉收佣開拓財源?阿威說只不過是「撞手神」,「我們的facebook開了之後與谷友很多互動,有這樣的想法,純粹是因為很多人說想賣樓,可否來拍我個單位?」阿沙接話:「又有人想搵二手盤,問可否幫我看看某區?既然我們的平台是開放的,不如便利大家?我們不是代理,亦沒有代理牌,不會做銷售,但我們有的是平台,他們有的是需求,就讓他們自己配對,我們只核實業主身分。」一切免費。
入行多年,他們從沒看輕樓市這數字遊戲,在言談間常常提到買樓牽涉「好大嚿錢」,是不少人畢生積蓄,所以認真分析、認真答留言、認真看待谷友來求助的信任。我也不客氣問阿威,早年你在樓價未咁癲時都上了車啦,又怎樣感受到上車之苦?他澄清未算上岸,仍在供一個小單位,4人團隊裏都有到達適婚置業年齡的後生仔,不過最直接是,每天打開fb與電郵信箱,總見到千奇百怪的買樓新問題。阿沙說:「我們常接觸的受眾群,由睇盤到搵樓、買樓都會有疑問,買了二手樓要怎麼驗是否『化妝』?住落漏水應該怎與發展商商討?問我們如何切膚感受到他們的憂慮、壓力,其實每一日都感受到,打開inbox就感受到。」
阿威出鏡時既有主播清晰而穩重的聲線,卻不失貼地的親和力,到屯門龍珠島直擊單位,一打開門,門鉸甩在他手上,鏡頭錄下他的驚慌,再來一take,過程盡現觀眾眼前。自他離開有線、阿沙從《明報》辭職,加上一個拍檔經營起「胡‧說樓市」,至今剛好4年,還多了個主力拍片的成員。搞網上媒體,讓他們與觀眾的距離拉得更近,阿威說會覆留言、信息,是因為感受到谷友付出的誠意與信任:「我覺得打一段字是很花氣力,打300、400字:我同我先生點點點、我們的財產點點點,月入幾多,在找邊度的物業,又睇過邊度、唔鍾意邊度,像家書一樣,來問建議。」咁都答?「會㗎﹗」
解疑難也助疏導情緒
若涉及樓契等具體技術問題,他們未必答得上,但如按揭概念、買樓程序等疑問都盡量答,有時更幫忙疏導情緒,阿沙想起:「除了他們遇到難題會找我們,唔知係咪因為樓市已經太畸形,又要用畢生積蓄去買,所以好肉緊,有人試過inbox說最近買了哪個盤,我們覺得個盤ok,正正路路冇乜問題,發展商背景又正常,他卻苦惱說在想應否撻訂,是否做錯決定、太衝動?他說最近因為這件事跟老婆嗌交,原來樓市帶來的財政壓力已令香港人對待很多事情上都很扭曲,可能影響夫妻關係、家庭和諧、人生觀、價值觀。於是我們還是中立地告訴他,我們幫你check過,應該沒什麼問題,那個盤推了一段日子,暫時沒負面的事出現,相信你當時買也是有你的理由,然後他又像清醒過來,說當時因為看中校網什麼的。我答對呀,你確是有需要嘛。」最後建議?「佢話同佢老婆拗咗好耐,我們唯有着他快點先和老婆和好啦。」她說最窩心是,有讀者過時過節還會特意送上祝福。
阿沙說來不嫌煩,反而語氣中滿是理解,她說話聲量相當溫柔,聽久了才察覺話中靈敏又幽默。10月6日早上她是先衝鋒陷陣的一員,《施政報告》宣讀不久,專頁就整理出涵蓋房屋政策重點的懶人包,阿威則隨後準備拍分析片段的材料。片段一開始就指出政策「唔貼地」,「救近火措施一字不提」,更找出多年數據,對應報告中所言「私營房屋方面,包括鐵路物業發展,我們爭取未來10年準備好約170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的用地」,不過是掩眼法,除開10年即每年1萬單位,還比以往數字為低。
阿威解釋條數點計:「其實香港土地來源得幾個而已,一鐵一局、政府官地、發展商併購,和一些舊樓重建項目,這些數字其實每年都有公布。我後來細心思考,為何1萬在她(林鄭)眼中足夠?因為政府每年在供地量上面都是基於長策會(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報告,長策會會計算香港到底有多少需求,林鄭曾提過長策會報告裏面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比劃為七三比,這是基於一個大數,裏面個餅如何切割。基於未來10年有43萬公私營房屋來劃分,私樓供應量就變了每年約1.2萬。」餅沒做大,比例不同,私樓數量不升反減,「由過去幾年1.8萬跌到1.2萬,我有很大一個問號,長策會推算是否準確?」他曾翻查長策會的計算標準,「基於幾點:舊樓重建會釋出住戶需求;住在惡劣居住環境即如劏房的人亦有居住需求;經濟增長會帶動衍生家庭需求;甚至是非本地居民如外來學生沒宿舍也要搵屋。他們就據此推算,但裏面有很多假設,如舊樓重建,政府好難估計私樓拆卸量有多少,就按市建局重建數量來推算,你會覺得這些數字好浮,沒有實際反映發展商私樓重建數字」。如果假設不成立,「根據長策會數字去設推地目標,就不會對應到市場需求」。
鐵路項目及政府推地如果只預1萬個單位,從另外兩個途徑,即發展商私人併購及土地重建項目,得到2000個私樓單位不難,「但1.2萬這個數字是否真的足夠?」公屋比例增加,但門檻沒有放寬,想置業的後生仔上車願望達成的機會更微。
而北部都會區的願景有1/3個香港那麼大,「不知如何執行落實,她描畫的遠景有90幾萬個單位,暫時純粹是得個知字」。《施政報告》是否本來就不必深究,只得個框架?他斷言不是,「2019年也好具體提出放寬按揭保險門檻,雖然在報告只有一句,但即時有官員出來解釋,作為小業主是計到數,也很清楚」。
引起社會極大爭議的明日大嶼,在今次報告又落墨不多,是否予人感覺政策方向翻來覆去?入行已約17年的阿威「唉」一聲,「有時我哋都唔知佢究竟係點,如起動九龍東,是林鄭做發展局長時大力推動的事,但10年過去仍不成型,當然我知建設要時間,但後來又看到跑道區商業地流標改為住宅,這是否就是原意?一直說要建CBD2,突然焦點又轉去大西北,好多問號是解釋不到,我們就會問點解㗎呢?」
《施政報告》的協奏效應
樓市裏風一吹,群眾情緒就會隨之起舞,一時有消息中央要改變遊戲規則,人們觀望樓價大跌;轉頭發展大西北、建白石角站,地產商股價又即升,看在緊跟新聞多年的記者眼裏,戇居嗎?阿威坦言「會㗎」,「但我某程度亦覺得這份《施政報告》是有這樣的協奏效應,因為沒有落墨在遏抑樓市的措施上,更加成為人的憧憬,變成炒作,令樓價推高,亦不可怪大家」。阿沙嘆:「因為這個遊戲的參與者其實不是我們,樓市這回事很貼身,同時亦好離身,不論是租客還是業主都是樓市一分子,大家為何對施政報告有期望,是因為望政府可以幫到我,但最後是那樣遙不可及,討論亦會流於不實在。」
阿沙跟阿威一樣是讀新聞出身,最初入行是做副刊記者,「那時我覺得好得意,一畢業就探討下食、玩、時裝、教育,但一年過去,我覺得需要一些增值,剛巧有機會內部調遷做地產版,做了4個月,覺得那個模式太不同了,比較『餵食』一些,如今日有個樓盤記者會,信息由那方發放,我就從中去挖(新聞),第一步已被動。後來想再專少少,就轉做財經」。所以說樓市情緒起落飄忽嗎?她寫股票新聞更甚,「今日呢隻股突然有個消息而升,第二日又跌」,「第一下做時,覺得財經是最冇感情的新聞報道,全部由數字講故事,去說這間公司幾有價值、升定跌、有無前景、值唔值得投資,所以現在我不是財經記者了,一齊做地產(新聞),就希望可以人性些」。
既解答疑難,他們亦不離資深新聞人的紮實作風,大圍站上蓋「柏傲莊」拆卸重建,是「胡‧說樓市」做獨家率先報道,阿威說原以為是假新聞,誰知多番求證下確認是真。近日他們調查紅磡內房項目曼翹被銀行拒批樓花按揭,提醒這是需要注意的現象,不久再在10月6日發表中洲項目火炭「星凱‧堤岸」有同樣情況,逐間銀行打去問,多間都表示項目當日暫時未on list故未能審批。(截稿前夕恒生銀行及工銀亞洲確認會為該盤承造按揭。)
內房盤質素差? 「他們學習中」
即使舊瓶也有新酒,雖然揀盤、驗樓是主打必做的出片環節,但他們說問題天天都多,以上所說更是前所未見的新鮮怪象,當內地房地產公司來港發展漸趨普遍,「胡說」驗樓又有否觀察到什麼改變?阿威說:「早幾年多了內房來港投地,自2017年海航高價投地,樓價亦升了,過幾年內房物業開始落成,我們都驗收過,質素是不及本地薑理想。以前發展商好着重交樓質素,做電視台驗樓節目會見到發展商好緊張去執,但去到內房物業,當然有好有唔好,但我們接觸過一兩單投訴case,去過青龍頭一個樓盤,記得入到去那個連平台單位,平台延伸鐵框上的螺絲,我徒手都可以扭出,當然不影響結構,但你會覺得如果本地發展商是不會出現這樣的事。」不過他們強調內房盤質素好的也確有,「我覺得他們是學習之中,只是未適應香港的標準,又或者香港發展商過去進步太快」,十幾年前驗樓,他也試過用膠片就把大門打開。雖然驗樓免不了指出這個那個錯處,但原來阿威沒覺得單位愈來愈「曳」,反說「進步了好多」,如以前驗樓師常說浴室的玻璃門推到盡頭易撞爛,後來發展商也聽意見加塊膠擋一擋。
「做(有線)《樓盤傳真》時都會被鬧唱淡樓市、百彈齋主,但我們問心,報道出發點係咪好、幫緊人、問心無愧,就ok囉。」如果留意樓市報道下的留言,網民常會質疑報負面新聞就是唱淡,報利好樓價消息又是媒體有意唱好,阿沙說沒這回事,「有人覺得胡‧說樓市成日咩都踩,不過to be honest,有時我們提醒大家一些忽略了又需要注意的事,或者因為大部分都是負面,就像叫人小心前面有塊石頭都可以被視為負面,但我們也不會特別說『那邊有金呀,你去執啦』,因為好嘅唔使我哋講,你都會看到」。
嘆苦主提出問題被圍插
這些批評,他們不太在意,倒是有個現象令阿威「有點sad」,「買家跟我們反映一些實况,被人群起攻擊」,收到報料去實地研究問題,也是跟讀者互動而得到的新聞題材,「我們報道的目的都是希望鞭策改善,改善了對大家都好,但提出問題的人就會備受批評」。阿沙說他們討論過原因:「我們都覺得有點反常,我們探討做古仔出街後,苦主被圍插,『搞錯呀,搞到層樓貶值』,苦主肯出來講是好有勇氣,如果引起關注,受惠的不止他一個,是一群人,但為何大家如此抓狂?」所以他們為投訴人遮臉又變聲,「我們不是住那裏,他/她才是,如果被人認出會很難受,這是我們的責任去保護source」。
賣廣告的底線
瘋狂的樓市,無定向的政策,與抓狂的人,問胡‧說樓市團隊,做下去難嗎?「難啊」,不過阿沙說「我們no time to沮喪」,「住在一個怎樣的環境,掙一份怎樣的人工,在香港這個時代是否人道?這些範疇太大了」,望望inbox,還有空間做,「一齊見步行步囉,我好明白你好大嚿錢,很理解你的肉緊,我們幫大家做要留意的事,就是這種回應與陪伴囉」,她還加句,「如果個page仲存在的話」。聽說財經記者都勢利,又聽說財記早就賺到笑,但他們笑言「係就唔係我哋𠵱家咁啦」,原來現時出糧「比一般記者還要低」,其餘收入又投入經營平台去,他們都怕工作室業主加租,阿沙拜託我大大隻字寫下來,「好讓我們把報紙塞到業主信箱去啊﹗」才說完,他們已在談賣廣告底線,「廣告要標明特約」,「不明標出來,就是fake緊讀者」,「我們負擔不起這個責任,因為(買樓)嚿錢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