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烏石角村 見證「客家人經濟圈」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09日

【明報專訊】邊境史研究者張啟聰(阿聰)這次帶路到沙頭角海邊的烏石角村,隨行還有鄉郊復育工作者阿史等三人,重點之一是烏石角天后宮。心水清的讀者或會想:又介紹天后宮?阿聰這次想介紹的,是天后宮外甚少人提及的渡頭遺址,這佐證「客家人經濟圈」的發展。此外,還帶大家細賞烏石角無敵海景、禁區痕迹及鄰近的羅家大屋。

【溫•故】沙頭角第一村?

記載烏石角歷史的文獻不多,《香港邊界走一回》中提到烏石角是第一個進駐沙頭角的鄉村,於康熙年代已落戶並為鄰近村落興建渡頭,出省往還。書中引述村民說祖先從海上坐船而來,其時沙頭角未有人煙。阿聰回應此說尚需嚴密考證,例如追查所有沙頭角村落的建村時間。嘉慶版《新安縣志》確記載過烏石角渡頭(「烏石渡」),並寫明是據舊志記載,即康熙版本,故可推敲「烏石角」之名早見於康熙年間。清朝康熙元年頒佈遷海令,百姓開始往內陸遷移,其後取消海禁及復界,漸有客家人南遷到沙頭角。所以阿聰的結論是,只可稱烏石角屬於第一批於香港發迹的客家村,「有渡頭也不代表村民是首批下來的……而且如果是第一條村,應發展得很龐大,沒理由烏石角只有幾戶人。雖有這樣的可能,要經嚴密考證」。

昔日經渡頭往來深圳

較少人留意的,是明朝《東莞縣志》已標示今日烏石角一帶,當時用的名是「彭峒」。以前新安縣縣官坐鎮南頭古城(今深圳南山區),而東面的大鵬所城(今深圳大鵬新區)則是軍事要塞,兩地間的政令溝通、文書往來、鄉民出入均經烏石角一帶昔日的渡頭。由南頭古城出發,會經過今香港的萊洞、禾坑,再到渡頭坐船。另外,在19世紀沙頭角東和墟建墟以前,鹽田墟是村民投墟之地,位置在今日鹽田港,在烏石角已可眺望。阿聰說鹽田墟規模較小,只有幾家商戶和市集,所以後來變成東和墟的附屬墟市。「為何要用烏石渡?地圖上南頭古城、大鵬、鹽田、東和墟都有陸地連接,但因為梧桐山和紅花嶺阻隔東西兩邊溝通,路程非常崎嶇,所以來烏石角上船。」

新界鄉民往烏石渡的路稱為「廟徑」,因路上有建於乾隆年間的長山古寺,但道路先於古寺出現。古寺為香港法定古蹟,政府網站介紹廟徑是以前旅客經沙頭角前往深圳的必經之路。阿聰補充:「常說去深圳,是去哪裏?是去羅湖、福田,再到南頭古城。」這次行程由坪輋出發,途經坪洋三鄉亭、禾徑山村至沙頭角公路,中途訪長山古寺,惜現正維修。自2019年龍山隧道開通後,路况較之前平順易走。阿聰說這條也是其祖父張觀富在1940年代任鄉村巡邏隊(俗稱「穿山甲」)時的巡視路線,長山古寺的尼姑常以茶水招待。古寺在古時亦有驛站角色,供官員或旅客中途借宿或歇腳。古寺由附近村落合力修築,飾有灰塑。寺內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王。「客家人的廟似客家屋、樸實不華麗,不似九龍油麻地天后廟那種廣府格局……(客家人)想一物多用,隨時改變用途。」  

【探•古】山頂遠眺梧桐山 存日軍戰壕碉堡

沙頭角公路轉入烏石角村的路口有棵大樟樹,那正是2012年政府修訂禁區範圍前的禁區閘口所在地,從前有關口閘門和警崗,入村路口的對面是沙頭角警署,路口兩邊有沙頭角普通科門診診所和一所國際學校,學校前身是沙頭角官立中學,阿聰笑言在區內是「band 6」之流。觀乎這地理位置,烏石角村尚算方便。

1.臨海村屋

站在村口,已見到沙頭角海,以及對岸的雞谷樹下、鳳坑、谷埔。谷埔雖同為客家村,但因曾建堤壩來圍海造田,村屋不及烏石角這邊臨海。走近石灘,可見烏亮的石塊,佐證村名由來。阿聰說:「烏是黑色,因這有很多黑色石頭。客家話不講黑。當然有些專有名詞會講黑,例如黑社會不能講烏社會。」有說建村者最初用烏石建屋,但繞村一周,現只剩舊屋基址,旁邊多見新式丁屋,難以追尋。阿聰估計,這些臨海村屋格調新派,住的應是外村人。村中立有大王爺伯公石碑,祭台上滿佈枯槁落葉,相信乏人打理。走在海邊步道的阿史說,有年曾隨新界鄉民來這裏祭水幽,在海中心為偷渡亡魂送來拖鞋、化寶,那天天色昏沉,說來她也「毛管戙」。

2.烏石渡遺址 

沿翻新過的粉綠色步道行走,會經過一片紅樹林,盡頭是建於近300年前的天后宮,旁邊是於1960年代增建的協天宮。烏石角屬於沙頭角第六約,阿聰祖母「馬嬌」來自大塱,亦為六約一員,所以他猜祖母才會契給了這裏的媽娘。天后宮內有一銅鐘,刻着由東和墟善信敬送。阿聰引述新界史研究者夏思義所說,此天后宮和山咀村的協天宮是僅存與東和墟有關的新界建築,「村民投墟前會來祭祀,在墟市賺到錢也會捐錢」。天后宮每年都舉辦三個出帖的慶典,包括觀音娘娘寶誕、天后娘娘寶誕及農曆五月十三的關平太子寶誕。祭壇上有一筐筐豐盛祭品,因不久前是關平太子寶誕,關平即關公的兒子。「通常賀正誕(關帝誕),但有些賀關平誕,我猜是關帝正日不夠戲班人手,所以會分出關平誕,之後變成習俗。」 

在天后宮已找不到昔日的渡頭痕迹,但清晰見到遠方的鹽田港。阿聰說未有沙頭角十約的東和墟以前,有的鄉民會走廟徑去深圳墟(今東門一帶),但該墟市由黃貝嶺廣府人控制,排斥客家人,所以客家人才成立東和墟的「客家人經濟圈」。

3.烏石角警崗

隨後,一行人往烏石角的後山山頂進發,海拔高約80多米,俗稱「炮台洞」。山頂設有烏石角警崗,景觀開闊,可見沙頭角一帶的重要地標,如麻雀嶺、「新安縣第一山」梧桐山,還有之前介紹過的担水坑村梯田。叢林間更有日軍戰壕,以及這次因天雨未有尋訪的日軍碉堡。烏石角、鹿頸和山咀村三處山上均有日軍遺址,形成扼守沙頭角海的三點。這山崗也是烏石角村的風水林,種有客家人常用來燒柴的松樹。松樹易燃,阿聰祖父小時候過中秋節,會刮取松樹油點孔明燈。

4.路邊石敢當

入村的路旁有一「泰山石敢當」石碑,有說法指這石碑下面加了祭品石案,實屬少見。不過眾人不以為然,阿聰說這樣式不算特別,反而談起沖繩的風獅爺和石敢當,本來自中國閩南一帶,但當地人成功將傳統包裝得可愛精緻、加以卡通化,變成人人皆知的沖繩名產,令人慨嘆香港不懂這樣活化歷史文物。在石敢當附近,可見昔日邊境禁區的告示牌,新界只有數個「倖存」。再走過一點,就是舊時菜站、村民在此交收菜蔬,正在以前的關閘旁邊。但這條昔日禁區界線如今連一塊解說牌都沒有,歷史介紹闕如。

【知‧新】守住寧靜海岸

烏石角屬2012年首批「解禁」村落,惟最多訪客的時間是在颱風「山竹」吹襲後,那時有義工組成淨灘隊,每個周末都到天后宮後方紅樹林淨灘,義工Kammy記得初時滿佈垃圾,「開頭很恐怖,居民或者捕魚者的污染都有,但主要都是颱風。颱風後政府主力恢復大區建設,小區及海岸等區域要由自發義工協助」。這行動得到烏石角前村長黃美玲支持。本報聯絡黃村長和村民不果,有說是因身為女村長壓力不少,較低調不願受訪。據Kammy所述,黃村長為人古道熱腸,在早期已借出手推車給他們運垃圾出村,又會為義工準備補給,借出洗手間、廚房,後來更準備素宴款待、請他們參加烏石角節誕。她記得2019年佛誕約有十多圍枱,坐滿天后宮前空地。曾有人提倡建設貫通沙頭角走廊的單車徑網絡,並在沿沙頭角海的烏石角村、瓦窰頭一帶規劃具海濱特色的體育運動設施。Kammy說天后宮後面是叢林,平日騎到烏石角的單車都會在天后宮掉頭,所以不適合貫通,「我是絕對反對的,這片寧靜的海岸,應該保護好它而不是破壞它的寧靜,施工對紅樹林的影響有多嚴重,遊客多少而當地的配套是否配合到,這是一大重要課題」。

【同場加映】老戰士遺物

離烏石角村不遠,有建於1930年、現為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的羅家大屋,目前僅接受團體預約參觀。阿聰帶來祖父留下的一袋「老戰士文件」,這天本想進去交流參觀,惜摸門釘。羅家成為「香港抗日第一家」的前因後果,阿聰說網上已詳述不贅,此行主要想分享祖父珍藏文物,例如1998年的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書信,聯絡地址正是羅家大屋,印證它的基地角色。還有一本東江縱隊會員通信錄,詳載會員地址、電話,眾人道是「堅中之堅」的「起底之書」,成員除分佈在深圳、新界外,也遠及南京、香港銅鑼灣。羅家大屋與烏石角雖無關連,但屋主為巴拿馬華僑羅奕輝,阿聰說兩者均見出客家人從沙頭角出發,越洋開枝散葉的軌迹。

【沙頭角系列】

文、圖˙ 梁雅婷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