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設計發掘自我定位 新秀靠實力展時裝生涯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5日

【明報專訊】早前看Timothée Chalamet擔任美國喜劇綜藝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的客席主持,他以Baby Face為主題,以饒舌方式唱出其童顏生活。童顏在現實生活有好有壞,但一般也予人親和力。在歌頌青春的時裝界,年輕設計師卻可能因此被誤會欠缺實力。早前在兩個時裝周分別認識到Mario Keine和Igor Dieryck兩名年輕卻極具實力的新秀設計師,年輕的外貌背後,二人都有着超越年齡的老練,畢業後也有相似的設計生涯規劃。

近年到訪過不少時裝周,時裝設計師與演員一樣行「明星制」,有「明星相」的設計師當然較吸引大家留意,其作品卻未必和他的真人一樣有型。這樣以貌取人或者有點政治不正確,但如何讓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卻是時裝業界求存的殘酷現實。

先談談來自德國科隆,在2020年創立個人品牌MARKE的Mario Keine,是筆者非常看好的德國設計新星。2016年畢業於Design Department-Akademie für Mode und Kommunikation Düsseldorf,Mario在2014年在學期間已小試牛刀推出個人同名品牌,並得到男裝時裝雜誌報道,到2016年畢業後他暫停了同名品牌,加入德國品牌創意工作室Bel Epok。2020年離職後以MARKE為名正式出道,先於2021年推出首個配飾系列,並於2022年推出2023/24秋冬服飾系列。作品完成度高,風格大器。有別於「高大上」的設計概念,MARKE現時以時裝尋找自我,以生活周遭如家人等為靈感,有別於柏林時裝以地下文化為靈感的主流設計。在2024/25秋冬系列,他向生命中具影響力的人致敬。

回顧童年經歷 以父母為創作靈感

Mario說︰「這個系列既是向構成自我的所有人致敬,既是關於我自己,亦能廣及所有人,是一個反思自身的系列。在上季正式創立品牌時,我不時反問自己的設計風格是什麼,緣起是什麼。於是我便回顧童年經歷,看看自己着迷過什麼,哪些事物仍在潛意識影響着我的作品線條等,來發掘自我和定位。我從小已為傳統服飾着迷,在今季的多鈕長褸中可看到從巴洛克時期男裝褸而來的靈感,系列亦有不少海軍元素,源自我小時候到海邊的記憶。整個概念就是我的個人成長,有如白紙般受到身邊人與事的影響,所謂自我便來自這些生活中對我有啟蒙作用、或大或小的人和事,特別是我的家人及朋友。」

Mario以德語MARKE作為品牌名字,一方面是他的名字縮寫,在德文中也有品牌的意思,語帶相關。2024春夏系列以內省為本,2024/25秋冬系列則思考影響自身的外力。「我的設計極受父母影響。我的父親從事金屬工業,事事講求精準,理性同時實際,母親則較為情緒化。這種組合讓我的設計準確簡潔,加入金屬元素,如系列中綴有金屬小圈的芭蕾舞鞋;另一方面亦希望打破理性常規,如加入荷葉邊等較具文化參考的元素。時裝騷以我念天主教學校時感受到的『儀態』為本,服飾中有看似神父長褸的設計,受洗服的荷葉邊等。」

比利時時裝界新星 以權力為主題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新秀,是來自比利時盧森堡區、2022年畢業於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of Antwerp的Igor Dieryck。他先於2023年國際時裝攝影及配飾節Hyères Festival以YESSIR系列連中三元,奪得Première Vision Grand Prix du Jury、19M Métiers d'Art Prize和Public Prize共3個大獎。同年他亦得到比利時裝大獎年度最佳新秀(Emerging Talent of the Year)。曾是Meryll Rogge和Acne Studios學徒的他,現於Hermès任初級男裝設計師,亦曾與比利時配飾品牌KOMONO推出太陽眼鏡系列,將於今年10月的Hyères Festival展示新作。他對時裝的熱愛,大抵可見於他早於12歲便在學校展示作品,並在16歲參與Lux Fashion Week的履歷,算是比利時時裝界的新星。

「我生於比利時南部的法語區,中學時念數學與科學,家中亦沒有人從事創意業。」Igor說。但在念完基本課程後,他便到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of Antwerp修畢時裝學士和碩士課程,在學時期推出Wallifornia系列,而2次的畢業系列主題均以權力為題材。學士畢業系列Duty Calls嘗試研究怎樣的時裝能夠賦予權力,將王室服飾與街著合二為一。碩士畢業系列YESSIR則以酒店制服為依歸探討當中的權力架構,以自身當酒店接待員的經驗為起點,都是概念十分成熟的作品。

Igor說︰「我想我的作品某程度算是苛刻(rigorous)而尖銳。我不時將人們認為過氣的元素,如酒店制服、配搭老氣的布料,以不太合身的設計帶出一種超現實感覺,將普通或乏味的服飾變得有趣而具新意,並混合剪裁感重的設計與街著。我的設計不時以權力為主題,可能是因為世代的取向。我們活在手機當道的年代,不停受到影像帶來的衝擊,讓人不能留在大浪漫主義的舒適圈。這種浪漫舒適圈是不少大品牌的主流取向。但在整個時裝工業,不少具名氣的設計師在作決定時,由模特兒到音樂選擇,都具政治意味。時至今日,純以美感作為時裝設計依歸這種取態未免過分瘋狂,與我同期畢業的同學亦鮮有純以美學為出發點,反而各自有想透過作品表達的意見或議題。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學時,沒有很大的經濟包袱,可以享受到這種自由,以作品討論真實議題。」

自成一派前的時裝實戰經驗

將Mario Keine與Igor Dieryck對照,皆因兩者有不少共通點。他們年輕的外貌背後,都有着超越年齡的老練,特別是訪問時的對答,又或是他們如何規劃畢業後的設計生涯,都突顯這一點。他們作品的布料和設計比不少品牌好,卻同樣選擇不在畢業後立即推出個人品牌,如Mario Keine到品牌創意工作室工作,學習品牌化和包裝的技巧,Igor Dieryck則到甚具規模的品牌效力。

Igor Dieryck認為︰「在40年前,畢業生可以單按個人意願決定是否成立個人品牌。但今時今日,環境複雜得多,如要找投資者,有成熟的動機,同時亦要政治正確等,對我而言這是個難下的決定,在發展品牌時保持自我定位。我現時24歲,需要花時間了解行業的運作實况。不少人以為我在Hyères得到獎項後會直接成立品牌,但我反而想放慢腳步。對我的作品有興趣的人,該會願意等候。」而現在已成立個人品牌的Mario則說︰「不少德國時裝系畢業生都會直接找工作。以我的同屆同學為例,約有九成人都會做形象指導、美術指導等工作,因為大家不想因為創立個人品牌而放棄自己的生活。另一些畢業生找東家的原因則是建立需要的人脈。我自己也花了5年時間在Bel Epok設計公司工作,學會如何為Bvlgari設計包裝,又或是如何設計Hermès店舖,得到全方位品牌化經驗。」●

網址︰https://marke-brand.com

https://www.instagram.com/igordieryck

文:Dawn Hung (mr.misterdawn@gmail.com

美術:謝偉豪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