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鑄刻數碼化身 觀演虛實盡皆欺誑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14日

【明報專訊】「要是說得出來的話,就不用做了吧。」問及新媒體藝術家陸揚作品主題的時候,他(按照陸揚意願,本文將以「他」來作代名詞)開門見山地說。從表面看,陸揚的作品混合了影像、動畫、舞蹈、音樂,挪用哲學、宗教、遊戲、動漫等元素抽象地交匯一起。但實質上陸揚不執著於創作形式,直言「想做就做」。記者在兩周前看過演出《陸揚欺誑世界》,跟數碼化身徘徊在真實與虛擬時空。

陸揚活躍於國際藝壇,作品曾登上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米蘭文化博物館、巴塞爾美術館。作品經常提及存在、痛苦、生死,也會見到多個陸揚似的虛擬角色,他們不時處身天國與地獄,不時反覆經歷死亡。從小接觸佛學的陸揚認為這像是一種「白骨觀」的修行方式,「比如說生老病死,你要把自己觀想成一堆不淨的、無常變化的物質,然後不停地拆解和摧毁肉體」,從而觀照自身,藉這種形式的創作,同時修行。陸揚在2015年已開始用自己的臉來創造虛擬角色,M+戲院現在展出的館藏《陸揚妄想罪與罰》,是他早期的虛擬化身錄像及動畫作品。後來,陸揚把虛擬角色發展為長期計劃,2020年創作出超寫實數碼化身「DOKU」。

操縱「DOKU」遊歷天堂人間地獄

「DOKU」是日語「Dokusho Dokushi」的簡寫,即是《無量壽經》裏的「獨生獨死」,代表人生在世,獨自面對承受人和事的狀態。為了創造精緻傳神的虛擬角色,陸揚去到峇里島,透過3D面部掃描和動作捕捉技術,將印尼舞者的面部微表情、身體動作和舞蹈收錄成數據,應用在數碼角色DOKU身上。DOKU可化成阿修羅、人類、餓鬼等不同角色,取材自六道輪迴的生存狀態。不同角色有屬於他們的獨特舞蹈,陸揚舉例阿修羅嫉妒心強,天性好鬥,因此與戰舞(baris dance)契合。陸揚形容就似在玩遊戲,「幻想你在遊戲裏有不同的皮膚和角色,然後你不停地切換,說不同的故事,更深奧的一個層次就是這一切都是循環」。

《陸揚欺誑世界》表演門票很早便售罄,當晚座無虛席,觀眾坐在M+大台階,看着穿上動作捕捉服的舞者在熒幕前操縱DOKU,跟隨DOKU遊歷天堂、人間和地獄3個領域。熒幕的虛擬世界裏見盡DOKU的不同形態,有虛擬歌手初音未來、三連體人、千手百面神等,由坐在一旁的陸揚用遊戲控制器實時切換角色和控制虛擬視覺效果,從不同角度觀看DOKU在血腥地獄和荒誕中舞動兼破壞世界。其中一名舞者Maanasa Sri Ganesh表示陸揚沒有告訴她作品內容,由她自行解讀及編舞,她跳的是印度歷史悠久的古典舞蹈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Maanasa以半蹲、膝蓋向外的姿態起舞,不斷改變手印、眼神和表情,就似模仿不同神像和雕塑。

「這一場演出是欺誑的,觀眾看演出的這個行為是欺誑的,我們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所有的世界它都是欺誑的。」觀眾穿梭於真真假假,陸揚認為虛擬和現實不是二元對立,「現實也可以是虛擬的,你怎麼不知道你的外面還有一層更高的生命投射呢」。他的說法讓人想起電影《真人Show》(The Truman Show)。沉浸在激昂的現場音樂節奏下,觀眾依然筆直地坐着,在旁控制的陸揚反倒興奮地搖頭晃腦,擺動身體,投入到他的創作過程。看着觀眾的沉靜忽然感受到一種虛實交替的錯覺,觀眾猶如虛擬世界裏躺臥在DOKU周圍的肉身和骷髏骨頭。難道這就是欺誑?

文:何詩韻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