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科學靈性教育 助幼兒欣賞自然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10日

【明報專訊】尊重及欣賞大自然萬物是培育幼兒品格的重要一環,而幼兒科學教育與靈性教育的共通之處,就是兩者都鼓勵幼兒通過感官去發現大自然之美。以下筆者將提供一些指引給教師與家長,以協助幼兒運用五感,從具體經驗發現科學,並欣賞大自然之奧妙與和諧。

《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強調發展幼兒探索精神,以助他們掌握尋找知識的方法,可見幼兒學習並非「記憶」學習內容就算是「學到」。舉例來說,在科學浮沉活動中,強調記憶物件浮沉的結果(例如木頭是浮的)會容易養成填鴨式學習。當幼兒於生活中面對難解處境時(例如魚缸造景的沉木是沉的),他們未必懂得解釋箇中原理。

簡單科學實驗 訓練求知能力

在科學教育中,培養幼兒在過程中主動尋找知識的能力,比掌握結果更為重要。學者Charlesworth指出,科學過程技能(science process skills)是讓幼兒透過具體經驗,驗證新知識的能力。其中,基礎過程技能(basic process skills)適合幼兒程度。教師及家長可透過日常的題材(例如水、風、光與影、動植物等),與幼兒一起探索大自然,作簡單科學實驗,以訓練幼兒掌握以下能力:

1. 觀察(observing):透過五感探索(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和味覺)

2. 比較(comparing):識別事物的相似和不同之處

3. 分類(classifying):對事物組合和歸類

4. 測量(measuring):以標準化單位(如厘米)或非標準化單位(如積木)量度

5. 溝通(communicating):描述所發現之現象及事物

觀察日常生活 養成良好品德

與此同時,靈育着重以日常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塑造幼兒的品德。以基督教為例,從大自然的變化與規律(日出日落、四季交替等),到身體的奇妙構造(各循環系統的運作),無不說明創造之美,而這些事物也是幼兒能運用科學過程和技能探究,並從中發現與欣賞的。因此,教師及家長可運用以下教學策略,結合科學教育與靈育的特點,讓幼兒從大自然與生活中,主動具體地學習,並養成良好品德:

1. 「體驗式」學習:例如帶幼兒觀察大自然,發現事物的特徵,並引導他們欣賞自然的奇妙

2. 運用實物教材及教具:例如用太陽、月亮及地球的實物模型,模擬它們的運行,讓幼兒體會天體運行的規律

3. 把學習經驗連結品德與靈育:例如請幼兒分享大自然給予他們什麼(水、陽光、空氣等),教導他們與環境和諧共處,並抱着感恩之心

科學教育與靈性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除了傳遞知識外,訓練幼兒在過程中主動探求,並透過日常體驗培養對大自然的尊重與欣賞是十分重要的。

文:黎諾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師兼幼兒教育文憑(支援非華語兒童的教學)課程主任)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