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就着今期封面故事探討本港中小學在音樂科推動粤劇教育的狀况,記者訪問了不同的持分者,包括校長、音樂教師、大學教授和粤劇工作者。他們不約而同指出,雖然教育局把粤劇列入中小學《音樂科課程指引》已經有超過20年,但始終未成氣候,相信局方若想藉此推廣中華文化,以及促進價值觀教育,要走的路仍然漫長。
營造音樂氛圍 學習中西樂器
我雖算不上是粤劇迷,但從小到大也不抗拒戲曲,亦很喜歡東方文化,究竟這種情意,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我細心回想,發現其實一切都並非來自正規音樂科課堂。首先是學校的氛圍。我就讀的中學有很高水準的中西樂團,並規定初中生必須學習一中一西樂器,芸芸樂器之中我選擇了二胡。我很享受學樂器的過程,當年經常要揹着長長的二胡盒上學,我還覺得很「有型」呢!這一段的成長經歷,相信是促成我喜歡中樂的原因。
我的學生年代,當然未有把粤劇、粤曲納入音樂科課程,但我是文科人,早已驚歎粤曲辭句之中的文學美感;從視覺藝術角度去看,也被粤劇服飾的華麗典雅深深吸引。那就回到問題的核心,中小學生真的必須認識及掌握到「士工滾花」、「七字清中板」、「八字句二黃慢板」及「反線十字句中板」4種梆黃板式,才能領略甚至懂得欣賞這種非文質物化遺產嗎?我並非專家,絕對不敢班門弄斧,只是覺得,要讓這種傳統表演藝術薪火相傳,音樂科是一條進路,但就並非唯一進路,如果能跨學科協助,從不同角度引導孩子深入淺出去賞析粤劇,效果或許更佳。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