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上星期日寫教宗選戰,我寫了兩句:「這幾日,來自美國的主教部部長Robert Prevost樞機的呼聲突然變得高漲。然而美國樞機要當選的話,需跨過很多障礙。」其實本來我是寫他當選的機會微乎其微,不過一念之間改了。然後我又寫道:「大熱可以倒灶(而我相信且希望Parolin會倒灶),不太知名者可以爆冷。」果不其然,大熱真的倒灶了,黑馬跑出了,世界迎來了世上首位來自美國的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
2025-05-10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無綫歌唱比賽《中年好聲音3登峯之戰》明晚於啟德體藝館舉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羅淑佩擔任主禮嘉賓。為決賽預熱,今晚播出《中年好聲音3之決戰前夕》,讓7強參賽者分享賽前心情及參加比賽以來的難忘時刻。
【明報專訊】現年62歲的湯告魯斯(Tom Cruise)最近忙於宣傳新片《職業特工隊:最終清算》(Mission: Impossible–The Final Reckoning),據英國《每日郵報》昨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他有望出現在英王查理斯三世下月公布壽辰授勳名單上,如果屬實將會跟《強戰世界》拍檔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同樣躋身「阿Sir」行列。雖然事業得意,愛情卻現暗湧,有傳他跟37歲「邦女郎」安娜迪艾瑪絲(Ana De Armas)因年紀相差太遠,加上宗教信仰不同,而遭女方家人和朋友反對。
2025-05-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明天是母親節,楊余夏卿憶起最後一個與媽媽度過的母親節。
2025-05-09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中年好聲音3登峯之戰》將於周日(11日)假啟德體藝館舉行,無綫邀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羅淑佩擔任主禮嘉賓,明晚會播出《中年好聲音3之決戰前夕》為決賽預熱。
2025-05-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2.7萬立方米的木材橫縱交貫,盤繞2025大阪世博會場,形成外直徑約675米、達20米高的巨型圓環迴廊「大屋根リング」;約七成建築木材來自福島、高知、熊本、宮崎、鹿兒島等縣,將森林大國從東北至南部的樹木匯聚成一圈,縱橫之間透出日本人對木的信仰。盛景背後,亦潛藏挑戰:日本森林資源豐富,然而對比1955年,現時日本國內木材自給率減半,森林老化,林業閒置。承400年杉木種植歷史的宮崎市政府積極尋求新出路,向外招手,邀請了香港室內設計工作室Hintegro創辦人陳丞軒(Keith)和兩位木業從業者前往宮崎考察,探究可持續發展之道。
2025-05-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今日五四,回首五四運動已是距今106年,這中間從一戰到二戰,冷戰之後又有新冷戰。人在風暴中,如像風砂捲,才總有待至一切成為歷史,留給後世評價之說。然而處身今世,又要如何想像、理解,從而評論百年前世?這是今屆DSE歷史科考生一道必答題,葉蔭聰想了想,認同五四是一個無法永遠繞過的題目,寫了一篇五四雜談。
【明報專訊】每年5月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俄羅斯則在5月9日慶祝「衛國戰爭勝利日」。這場戰爭對蘇聯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俄羅斯總統普京亦經常引用這段歷史,強調蘇聯對戰勝法西斯的貢獻,不忿西方淡化蘇聯角色。不過,對東歐前共產國家而言,5月8日雖然擺脫了納粹,卻迎來蘇聯的極權統治,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關於蘇聯歷史記憶之爭大概不會平息,但不妨趁機會讀讀蘇聯作家關於衛國戰爭的小說。戰爭,除了民族光榮外,還可以教曉我們什麼?
【明報專訊】Bellini: If you want to defeat Tedesco…Lawrence: Defeat? This is the Conclave, Aldo, it's not a war. Bellini: IT IS A WAR! And you have to commit to a side! 以上幾句話,相信是電影《教宗選戰》中最著名的對白。去年年尾看過電影後,我寫了一篇「導賞」,提到相信很快就會出現真正的秘密會議(Conclave)。果不其然。上周六,超過25萬人齊集聖伯多祿廣場送別教宗方濟各,可能是教會過去12年來最團結一刻。葬禮過後,大家立即把目光投向西斯汀小堂,迎接5月7日選舉啟動。這場只有133人投票的選舉,將左右全球14億教徒的命運,以及整個世界大局。每一票都真是神聖的一票,而每一票背後都充滿着期待、關注、計算,以及禱告。
2025-04-29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全球有近20億穆斯林(包括香港的30萬穆斯林)在齋戒月期間慶祝《古蘭經》賜予先知穆罕默德的恩典。信徒在此期間不僅會祈禱與自省,還會恪守從黎明至黃昏的禁食戒律,其間不吃不喝。雖然12歲以下的小孩毋須禁食,但很多孩子因渴望參與集體體驗而選擇自願參與禁食。
2025-04-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城市與狗》完稿於1961年,到兩年後才得以出版,那時略薩不足30歲,剛出道不久。近日略薩以89歲高齡辭世,在距離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0年)至今的十多年裏,他仍持續地創作長篇小說,平均3年就有一部問世,前後已有5部。累積下來,他畢生創作的長篇小說已達20部,另有大量短篇集、劇作和非虛構文學,說一句「著作等身」已非誇張之詞。
【明報專訊】2013年3月13日,來自阿根廷的伯格里奧樞機(Jorge Mario Bergoglio)當選為新教宗,號稱方濟各。全球天主教徒翹首以待,期望這位難得來自非歐洲地區的新領袖能夠為教會帶來一番新氣象。其親民作風與破格形象,很快便為世人所認識,令非教徒也注目。然而12年過去了,要如何評價這位教宗,實在連教內也眾說紛紜。開明派、進步派、自由派等,會稱讚他是改革者、先鋒,令教會能夠繼續向前;保守派及傳統派則會批評其破壞兼打壓傳統,令教會與俗世同化,忘記初衷;而夾在其間的穩健派和溫和派,則會感到無所適從。(儘管我一直反對以標籤去理解教會,但為方便起見,下文姑且會使用「進步派」及「保守派」兩大標籤。)各派唯一會一致同意的評論可能會是:教宗方濟各乃20世紀以來引起最多分歧最divisive的教宗。
2025-04-2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美國網紅IShowSpeed月初來港直播,被許多粉絲追逐、包圍,事後大眾才驚覺KOL的動員能力可以如斯強大。去年,旅發局邀請逾620名KOL訪港,近日回覆議員提問,列出粉絲數目頭十的KOL,當中有7名來自東南亞。旅遊宣傳策略逐漸變化,透過KOL親身經歷,宣傳變得強調真實,重塑城市的旅遊形象。我們應怎樣迎接KOL宣傳旅遊的時代?
【明報專訊】由林善及譚善揚執導的《不赦之罪》即將公映,不過,兩人新作已先行在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贏得不少觀眾和影評人的激烈迴響,尤其是黃秋生飾演的牧師,戲中堅定到極致地深信《聖經》教導,行寬恕之道,愛你的仇人——因為愛能勝過仇恨。但蓋過切身仇恨的這份大愛,是神性的彰顯,還是變態、扭曲了內心的人性?物極必反,善極會否成惡?兩位導演有着各自的基督教背景,於成長及電影路上,皆以創作叩問宗教真諦,既重新反思信仰的力量,也像一面鏡子,照見香港觀眾內心潛藏了這好幾年的社會怨恨。
2025-04-15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多部亞洲話題劇集已於「黃Viu」上架,包括韓劇《芭妮與哥哥們》﹑《我死的一週前》 ﹑4月18日首播的韓劇《鬼宮》及內地劇《值得愛》等。
2025-04-1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加拿大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創立於1984年,目前有逾4000名員工,包括來自8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1300名藝術家。上演着不同劇目,有的長駐固定場地演出,如在拉斯維加斯上演的KÀ;有的在世界各地巡演,KOOZA是其中之一。
2025-04-1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已故藝人廖啟智(智叔)遺孀陳敏兒和二子廖文信日前到新城電台接受李有毅和兒子李國煒主持的《Ben同Benson「Chur」到行》訪問,64歲陳敏兒與智叔育有3子,幼子廖文諾2006年因血癌病逝,智叔2021年胃癌去世,面對兩至親離開,陳敏兒稱幸有信仰依靠支撐人生,讓她看到人生是有意義。
2025-04-10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陳敏兒和二仔廖文信日前到新城廣播,接受李有毅(Ben)和兒子李國煒(Benson)主持的《Ben同Benson「Chur」到行》訪問。陳敏兒和廖啟智(智叔)育有3子,幼子廖文諾2006年因血癌離世,智叔於2021年胃癌去世,面對兩位至親離開,陳敏兒幸有信仰依靠,支撐她的人生。
2025-03-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Caroline Rush擔任英國時裝協會首席執行官的最後一季倫敦時裝周,可算是一個時代的總結。在她帶領下的過往15年,面對脫歐、經濟下滑,英國時裝業仍有不少軟實力傳出,出現不少有趣新現象。在新任首席執行官Laura Weir上場前的2025秋冬時裝周,有品牌到其他時裝首都出展,但仍有不少有趣的品牌留守倫敦,固守培育新一代設計師的時裝首都角色。
2025-03-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隨香港和深圳的地理距離,及經濟發展差距愈來愈近,元朗流浮山村民口中的「流浮山」變成「后海灣」。在最新北部都會區規劃下,此地再添新名——「數碼新海岸」。遊人喜歡來吃海鮮,唱作歌手Serrini有作品叫《我在流浮山滴眼水》,但其實流浮山的真面貌,一直少有機會被區外人認識。近日流浮山碼頭再設生蠔打卡點,自拍的人會不會知道這裏的蠔不能生吃,特產其實是乾曬金蠔?村民、教大中文系系主任陳偉強(阿Tim)不時重回小時候流浮山的家,預料發展可能讓歷史印記消失,心情可會似歌詞「那凄清感覺總會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