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在萬呎高空中看了以世界末日後的貧瘠世界為背景的電影《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Furiosa: A Mad Max Saga)。內裏講述在末日災難後人類爭奪資源的故事,同時希望尋到世界上最後一處豐盛之地Green Place。電影中的廢墟頹廢美學很吸引,粗獷又隨意,可算是直面末日、果敢想像未來的一種方式。現實中的氣候變化、人類貪婪地肆意發展人工智能、連連的戰爭等,都令人覺得末日不遠矣。末日感及對未來的恐懼,是筆者游走多地飽覽林林總總的藝術形式後的共感。尤其在新一代的藝術表達中,常帶對未來的唏噓感,藉着創作去探究未知——不論是美好還是醜陋,或是試圖以作品提醒當下的人。比如在韓國光州雙年展的「盤索里」及從斯里蘭卡的Colomboscope藝術節移師至阿布扎比421空間的展覽「Way of the Forest」,兩個展覽的論述及作品皆包含對周遭環境及未來的反思。結合對科技、自然、傳統,甚至靈性習俗等想像,偏離單一宗教及族群的習俗文化,展現出後現代的複雜性。未來不再是單一線性發展,而是以網狀方式延伸出無限可能。
2024-11-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現今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極度細微』(infinitely small),你看不到的。」擔任韓國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的著名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說,包括病毒、二氧化碳,甚至資本主義,均帶來無孔不入的麻木感。他以韓國傳統民間說唱「盤索里」為本屆主題,讓人重新細聽與他者的關係。
2024-10-1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韓國光州雙年展為亞洲首屈一指,今年風頭為由奠定「關係美學」的藝評家及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擔任藝術總監。然而對當地藝術工作者而言,更貼身的應是雙年展由1995年舉行至今,本屆才首次出現「光州館」,一個城市館並列在其他國家館旁。
2024-05-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周六是韓國5‧18光州事件44周年,此前重看了一遍《逆權司機》。其中一幕尤其深刻,飾演的士司機的宋康昊隨德國記者到天台拍攝光州的示威情况,他掏出女途人贈送的飯糰,大口啃嚥,一邊稱讚全羅道是美食之鄉。接續民眾遭軍隊武力鎮壓,那名好心的女途人在宋康昊面前被軍人暴打至頭破血流,這顆飯糰成了一道覺醒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