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從小老師教導分享是美德,一班藝術家在香港藝術中心14樓香港歌德學院內,則不斷共享自己的「一半」。藝術團體SOMEHOW首先分一半空間,給灣仔富德樓的Good Night Gym,舉辦菲律賓魔杖工作坊,餘下地方又再分其中一半予攝影書平台Phoboko展示和協作攝影小誌。
2025-0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LGBTQIA+共8個字元代表不同性取向,要兩隻手才能數盡。藝術家羅雪寶用兩年時間記錄「T(跨性別者)」,從這個字母又可再劃分為跨女、跨男、非二元性別、偽娘。展覽期間世界還未大同——泰國曼谷剛舉行一場同性婚姻集體婚禮,但太平洋另一邊,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卻嘗試終止國內性別多元政策。攝下形形色色跨性別者的阿寶沒打算要說服好多人,她展示被攝者理想一面,又告訴你人人都可面對弱勢處境——多元的社會、異態的人類,本是平常事。
2025-01-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個藝術展覽是什麼態度,從進門那刻,看它用什麼作品來「歡迎」人們就知道。
2024-08-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摯愛的,我摯愛的,我摯愛的,我摯愛的,我摯愛的。說一遍,是傾慕的表達;說五遍,就是嘗試召喚逝去之物的咒語。藝術家多米尼克‧諾爾斯(Dominique Knowles)或許曾經幻想過如此召喚出祖父的魂靈——他的祖父是詩人,常稱呼周圍事物為「我摯愛的」。在祖父的葬禮上,長長的送葬隊伍一路高呼着「我摯愛的!」多米尼克說,自此,「他稱呼人們的方式,最終成為了他永恆的名字」。
2024-07-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提起攝影書,你的腦海中浮現出的是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的作品,還是妝容精緻、色調清新的韓式影集?當相片、文字與作者的意識在編排中碰撞,攝影集便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具有比相片本身更強的閱讀性。「提到攝影書,香港人會想到日本、韓國、台灣,偶爾也會想到泰國等小部分東南亞國家,但幾乎沒有人會想到南亞。」策展人陳韻芝說。近日,她與印度攝影師Anshika Varma共同策展,在光影作坊帶來「紙繫南亞——攝影書展」,希望以攝影書為媒介,「讓觀眾用voyeuristic(窺探)的態度,了解南亞地區的文化和社會議題」。
2024-06-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2024年已過近半,來到6月中,可有為任何事耿耿於懷,或感到驕傲?為響應驕傲月(pride month),Eaton HK以「擁抱圓缺」為主題,舉辦連串活動,包括研討會、放映會、工作坊和市集等,其中正於4樓Tomorrow Maybe舉行的「全家福」展覽,透過繪畫、攝影及錄像等作品,展示酷兒及身心障礙者的經歷及挑戰。除了美國知名女同志電影先驅Barbara Hammer的錄像,還有香港導演趙芷妮、藝術家陳可樂和劉政熙等的創作。作品捕捉了小眾與親人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