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下稱CHAT)去年新增雙語導賞團,這個導賞團有點特別,全程有兩名導賞員在「說話」,不過一把聲音靠耳聽,另一把「聲音」需用眼看,你猜到是哪兩種語言嗎?
2025-03-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許多孩子都有一個「太空夢」,希望成為太空人,在浩瀚無際的宇宙自由翱翔。但現實中太空人的生活除了充滿樂趣外,也有不同的挑戰。就如滯留太空長達9個月的兩名美國太空人,最近終於返回地球,有報道指出兩人回家後要面對漫長的復康之路,因長期處於無重力的環境使他們無法正常走路。
2025-03-1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近日,學童墮樓身亡的新聞接踵而來,令人心痛。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正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筆者以F、U、N三招,給予家長面對孩子情緒變化的建議和方法,讓家長可以游刃有餘地處理子女的情緒問題。
【明報專訊】作為父親,我深知教育孩子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庭的重要使命。雖然挑選合適的親子活動確實傷腦筋,幸好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不少親子題材。廿四節氣蘊含古人的文化智慧,正好成為我引導孩子成長的工具。它既是大自然變化的指標,亦能幫助孩子學習生活技能,增進環境認知,甚至培養道德情感。從父親的角度出發,結合專家建議,今次希望介紹一下由此而生的親子樂。
2025-03-14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侏羅紀公園》小說原作者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根據過往在醫院實習經驗寫成的《仁心仁術》,毫無疑問是醫療題材中的神劇,由1994播到2009年,歷經15季,續集一直只聞樓梯響;《仁》劇編劇施葛格米爾(R.Scott Gemmill)、監製尊維斯(John Wells)及主角諾亞維奧(Noah Wyle)另起爐灶,開拍以匹兹堡外科創傷急症中心為背景的實時劇《匹兹堡》(The Pitt,Max的頁面此劇名《匹兹堡》播出時熒幕則打出《匹兹堡醫魂》),被形容為醫療版《24》,首兩集今年1月在影視串流平台Max上架,第15集結局預計下月10日播出。
2025-03-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同理心對孩子的社交和行為發展十分重要。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對同儕會更和善、更願意伸出援手,亦較少出現暴力、欺凌等問題行為。擁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理解別人的心情和想法。
2025-03-04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歌手方皓玟(小明)昨天(3日)在社交平台發文斥一個的士司機,她對該司機的行為看不過眼,小明先寫道:「今(昨)日幫一位內地女遊客俾咗$50的士費。原因係因為她沒帶現金喺身,個的士司機,不停鬧佢,我真係睇唔過眼,人哋已經叫緊朋友攞錢嚟俾佢,叫你等一陣,使唔使擘大喉嚨咁鬧人,香港人嘅待客之道就係咁樣嗎?希望真係只得你係咁。如果個個都係咁,呢個城市有點可悲。
2025-03-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記得年幼時父母曾帶我參加芭蕾舞團,甄選時導師要求參加者手拖手圍圈而坐。聽起來很簡單的指令,但對於當時的我要與一大伙不認識的人共處,感到不知所措,不禁大哭起來,不願握手,不願開口說話,弄得氣氛非常尷尬。最後的結局非常慘烈,導師無奈地請父母帶我離開。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遇過類似情况呢?平時子女對答如流,去到重要關頭卻變了另一個模樣,哭鬧不語、雙腳邁不開,大腦像當機了似的呢?
【明報專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影響教育生態。這些工具不僅改變了資訊的生成與傳播方式,也對學校的教學模式、管理結構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作為學校領導者,我們需要超越對技術的「好奇」與「恐懼」,真正理解其潛力與局限,並將其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
2025-03-03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痛風是現今都市人常有的疾病,其成因與飲食習慣及遺傳因素有關。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痛風,甚至親友和自己也曾親歷其苦。但痛風也有真、假之分,不知大家聽說過沒有?
【明報專訊】一向與丈夫共享幸福,生活中充滿快樂與笑聲。然而,由丈夫確診認知障礙症的一刻,我的生活變得艱辛,面對着丈夫日漸衰退的記憶與自理能力,實在感到無比孤獨與絕望,但仍要獨自承擔沉重責任,心中充滿了黑暗陰影。
2025-03-0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步入超高齡社會,認知障礙症議題倍受關注。理工大學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透過沉浸式體驗,以視覺、嗅覺和聽覺遊戲,讓公眾走進認知障礙人士的感官世界,了解他們日常生活的困難和挑戰,從而培養公眾的同理心,推動認知友善社區。有年輕人參與遊戲,在聽力受干擾、腦袋一團亂下應付不同任務,頓時明白認知障礙人士的困境。
【明報專訊】年近70歲的惠芳是長者中心義工,以前做報販時曾遇過一名老婦,1天買了3份相同報紙,結果要女兒退回,「那時不知道什麼是認知障礙症,以為只是年老沒記性」。後來當上義工,才接觸和認識到認知障礙症。她有一個相識多年、經常一起吃早餐的街坊,最近懷疑有腦退化迹象,「她成日喊肚餓,食完飯一陣就問幾時食飯」。惠芳建議她看醫生,但對方很抗拒,「她說老人家就會這樣,就連她家人也這麼認為」。
2025-02-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近年學童精神健康受社會廣泛關注,學界積極探索如何促進學生的自我關懷和抗逆力。隨着教育局於本學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不少學校都嘗試推動情緒教育,其中包括社交情意教育(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簡稱 SEL)。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反映推動情緒教育的成效有限,仍面對不少挑戰。
2025-02-24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教授,上次門診醫生說我患了食道賁門失弛緩症,可以試下食藥,如無效,可接受內鏡或腹腔鏡手術,然而每一種治療都有風險,手術亦有可能死亡,醫生說我在明白風險後可以自行決定選擇哪種治療方法。見醫生的時間那麼短,只記得各種風險,我又沒有醫學知識,應怎樣選擇治療?有這麼多風險,我患的病又不是癌症,可不可以食一粒藥就解決問題?」
2025-02-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青少年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有電影教育機構開展計劃,協助中學生創作個人短片,培養他們反思和表達情感的能力。計劃去年首次於本地學校推行,中一二學生以他們獨有角度,創作「遠大抱負High Hopes」主題電影。平日看電影,觀眾少有質疑導演的拍片理念;當聆聽年青人的真實想法時,我們又能否放下批判?
2025-02-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2024年11月的一個晚上,當我在房間執拾時,突然聽見兩兄弟在客廳大叫!心想這次又因什麼事情發生衝突了?
2025-01-2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當中的習俗和由來,有需要傳承下去。想小朋友以輕鬆的方式認識更多,圖書和遊戲,肯定是不二之選!兒童書店Seeds創辦人譚再思(Joyce)一口氣推介2本睇得又玩得的賀年主題繪本。
【明報專訊】各位家長讀者,回想你的小時候,會否希望有機會了解父母的大小事呢?很多時,家長會因為擔心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而選擇隱藏自己的感受,但這可能在無形中拉開了親子之間的距離。現在作為家長,你曾否掙扎應不應該與子女傾訴感受與心事呢?
2025-0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正值落羽杉(落羽松)紅葉盛放季節,除了去粉嶺流水響觀賞,中大未圓湖也是另一熱門選擇。一月中的某天,記者跟着植物學家洪天恒來到未圓湖,他指向湖畔一棵不太紅的落羽杉,看來像已枯萎,「一看就知道今年不太正常」。紅葉美景背後,人類有否留意氣候變化的異樣?洪天恒在牛津大學做樹木研究,卻不是「離地」的科學家。他發現人與自然之間隔膜重重,尤其香港資源豐富,人們不理解「森林出事關我咩事」。這位年輕學者也是在城市長大,直至讀大學時與中大的樹木相遇,對森林學興趣漸生。人類與樹木自古以來密不可分,只是很多人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