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年將盡,正宜漫卷詩書,檢點芸編,不知讀者心頭擱住的又是哪部好書?今年最後一期「星期日文學」版請來8位不同背景的作家,各自推薦一本2024年出版的心水文學作品,與讀者一同開卷,跨年度歲。
【明報專訊】《胡桃夾子》是香港芭蕾舞團和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一直是舞團的聖誕重點節目,很多人成長階段都會看過港芭這個作品。2021年,港芭現任藝術總監衛承天(Septime Webre)親自操刀,帶來全新版本《胡桃夾子》,迅即引起極大話題。觀眾對在《胡桃夾子》裏看到打麻將、搶包山、中華白海豚的反應非常兩極。今年同一版本已是第四年上演,觀眾似乎能咀嚼到衛承天版本的趣味,這種微妙的變化,除了歸功於衛承天紮實的創作,亦與社會環境變化有脫不掉的關係。
2024-12-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之外是何物?再構造劇場即將以讀劇形式上演該劇團藝術總監甄拔濤「客體性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吃掉城市的森林》(下稱《吃》),自一隻小貓的失蹤事件講起,代入森林的角度思考人與自然的紛爭該當如何調停。
2024-09-2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惡搞Google地圖上學校名字的亂象,近日從台灣傳來香港。這個港人常用的工具,早已成為生活必需:行街、睇戲、食飯,都先搜地點看看,確保路線正確,出行準時。港人見到母校名稱數日間被「改」,不可謂不驚訝——以後是不是要用「新名」才能定位?你的學校是「武館」、「病院」還是「收容所」?
2024-09-05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與再構造劇場聯合主辦及製作《郵差本傳》,9月5至8日於自由空間大盒公演,是再構造劇場去年開始的網絡小說改編計劃「後人類藝文研究社」最後一部曲。
2024-06-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穿過綿長的下雨日子,夏至來到,香港終要迎來濕熱的夏,人人的身體立即如實給出反應,印度傳出熱死人,聖城麥加更發生過千朝聖者身亡的駭人慘劇。記者梁景鴻與攝記曾憲宗游走穿梭於香港高溫鬧市,看市民學生和工人如何與暑熱同在,表情是常見的一個「冏」字。先前說2023年6月至8月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季,今夏又會否勝舊年,熱出新高度?原來據科學研究,真有預測指香港正在由「亞熱帶」邁向「熱帶」,熱帶國家的參考是緬甸、柬埔寨及印度等,四季不分明,全年相對高溫,不知香港人的基因可會隨之而生起怎樣的變化,影響膚色又或散熱能力之類。
【明報專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製作的《月明星稀》,一石激起千尺浪,引起社交媒體的熱烈討論。劇作家陳炳釗走訪多個地方,訪問定居當地的香港人,再拼合成一幅離港的人的圖像。一個作品要達到某一高度,才能激起如此熱烈的討論。無怪乎有劇場朋友認為,《月明星稀》是香港劇場史上一個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