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有「詞聖」之稱的著名填詞人盧國沾,於3月中離世,享年75歲。盧國沾的喪禮訂於4月20日,在世界殯儀館地下景行堂設靈,時間為下午5時至晚上8時,喪禮會以佛教儀式進行。
2025-04-05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泰國,被譽為「微笑國度」,一直是香港人喜愛的東南亞國家。以微笑形容,因為泰國人普遍篤信佛教,性情平和友善。單是以掌尖對鼻尖的頷首合十禮,已令人感受到民族的溫柔。同樣撫慰人心的還有泰國美食,以各式香料入饌,甜、酸、辣、香共冶一爐,泰國廚師以一對魔術手,喚醒沉睡的味蕾。
2025-04-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Art Basel、Art Central一輪急攻下,面對大量的現代和當代藝術作品會否感到審美疲勞?西方現代和當代藝術作品經常以吸引眼球、挑戰思維的方式創作,看得多或許會迷糊失焦。在這個時候回歸中國古雅的瓷器、藝術品,正好讓大家清清腦袋。中國嘉德香港向來以傳統瓷器工藝品聞名,在最近舉行的春季拍賣會便帶來兩項清乾隆瓷器,一件以松石綠釉仿掐絲琺瑯效果,另一對青釉葫蘆瓶晶瑩亮麗,都是極為難得的珍品!
2025-03-22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無綫全新戀愛真人騷節目《女神配對計劃》,為5位TVB女神包括李芷晴、梁敏巧、葉蒨文、關嘉敏和羅毓儀「全球招親」,估計吸引數百名男士報名參加,連日分批海選面試。今天(22日)無綫安排其中13位未入圍參賽者會見傳媒,由江美儀、麥玲玲、陸浩明與陳懿德客串擔任「面試官」,即場輪流發問,考驗參加者口才與反應。
2025-03-1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佛教何南金中學開放日
2025-03-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義工不求回報,具備寬厚仁義之心;精神滿足,心境愉快,既是長壽誘因,也體現儒家「大德養壽」精神。寬厚仁義之心,可以理解為精神心理的良好狀態,不論中西方醫學都認同是維持健康的重要條件,有助於提升免疫功能,減少病痛。我接觸的義工,極少有抑鬱症,即使曾患病,做義工一段日子後病情也得到顯著改善,因為心窗打開,不再感到孤單寂寞。
2025-03-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畢加索(Pablo Picasso)哪幅作品最經典?大概有不少人會答《格爾尼卡》(Guernica)。1937年,德軍與意軍轟炸畢加索故鄉西班牙的小城格爾尼卡,造成死傷枕藉。定居巴黎的畢加索繪下巨幅油畫《格爾尼卡》,公牛、婦人、死去的孩子與嘶吼的馬,支離破碎的畫面,宛如一場灰白色的抽象噩夢。
2025-03-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在內地票房大賣,電影近日在香港上映,引起熱烈討論。哪吒的確切形象並沒具體明文記載,但其梳丱髮髻的孩童模樣早已深入民心。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楊斌深究哪吒的起源,發現除了古印度佛教,還可從古埃及文明看出哪吒由蓮花化身、復活重生和驅魔治病等特徵的端倪。
2025-03-05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粵語片年代笑匠、TVB《歡樂今宵》藝員俞明(阮俞明/又名阮耀麟)2月初(年初七)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100歲。家人昨日在香港殯儀館為俞明設靈,喪禮採佛教儀式,靈堂中央放有俞明面帶笑容的遺照,橫扁寫上「福壽全歸」四個字,前方放滿三女兒、女婿及外孫的花牌。圈中好友鄭少秋與官晶華夫婦、蔡和平夫婦、丁羽、關寶慧、江華與麥潔文夫婦、阮兆輝、鄧拱璧及黎瑞恩送上花牌。大殮儀式今上午11時舉行,中午12時出殯,遺體移送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火化。
2025-03-04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歡樂今宵》鬼馬笑匠﹑人稱「俞明叔」的阮俞明(又名:阮耀麟),2月初(大年初七)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2025-03-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近月,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聲名大噪,票房連連報捷。風潮當中,中國動畫業備受讚許,古典神話亦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對香港人而言,千禧年代的電視劇《封神榜》堪稱集體回憶,自然不會對「噴火仔」哪吒感到陌生。不過,影視作品終究是改編性質,現代的人物設計難免與古書描述有異。乘此機會,不妨整理線索,一探哪吒形象的源流。
【明報專訊】「睇大戲,去新光。」新光戲院大劇場(下稱新光)結業倒數就如電車駛入英皇道,進入直路。這街知巷聞的粵劇演出場地明日將告別觀眾,它營運的52年間經歷過3次結業危機。臨別在即,記者訪問了新光最後經營者、「盛世天」戲劇團創辦人李居明,他說新光深受香港人愛護,「覺得它是我們粵劇文化的一個堡壘」。讓我們在這座粵劇堡壘被推倒前,重拾搭建它的磚頭細細回味……
2025-02-2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旅行,可以有很多理由;以一個展覽為開端,連飛台日兩地,親眼細賞建築大師的傑作,似是瘋狂又帶點浪漫。
2025-02-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PMI平台在2024/25年度正式引入校園,暫時有15間本地學校參與成為先導學校,佛教慈敬學校(下稱慈敬)是其中一間。不過,原來早在PMI平台誕生以前,向來重視學生幸福感的慈敬校長范秀琪,便跟GRWTH有着不謀而合的理念,她在上學年已嘗試在成績表以外,為每名學生多做一份「學習報告」,用以記錄孩子在學術以外的一些成就。
【明報專訊】近年學童精神健康受社會廣泛關注,學界積極探索如何促進學生的自我關懷和抗逆力。隨着教育局於本學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不少學校都嘗試推動情緒教育,其中包括社交情意教育(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簡稱 SEL)。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反映推動情緒教育的成效有限,仍面對不少挑戰。
2025-02-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衛斯理科幻小說常提及一些宗教寶物出土時發生的連串奇情故事。最近,蘇富比展示一批1898年在印度北部比普羅瓦考古發現的釋迦牟尼佛寶聖物,其發掘過程也同樣傳奇。珍品這次首度來港,於拍賣行旗艦藝廊展出,拍賣行專家指這是現存最重要的佛教寶物之一,故特別提供專屬導賞時段,讓喜愛珍寶的藏家深入了解。
2025-02-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究竟疫後香港旅遊業有多大程度「由治及興」?教大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本月7號在本報撰文提醒,港人不應沉醉復常後的「勢頭向好」,即使去年底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後內地訪港旅客人次增加,其實去年12月零售業臨時銷貨價值按年跌近一成。一味盼中央「開閘」是「懶人」所為,這樣的旅遊業恐怕「旺丁不旺財」。除了爭取內地遊客,政府和業界可以怎麼轉型?記者梳理香港旅遊統計數據,發現近年不乏更具消費力的外國旅客;旅遊商會、工會和立法會議員均表示,若能補足外語導遊和充分推廣本港特色,旅遊業的「雞蛋」將不用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明報專訊】緬甸已成為「全球犯罪之都」。在那裏,聚集着販毒集團、軍火商、人販子、遭國際法庭通緝的將軍們、偷獵者,還有令港人聞之色變的電詐園區。可誰還會記得,10年前,國際社會還曾對於緬甸的未來一派樂觀,相信緬甸已從獨裁的黑暗,過渡到和平與繁榮之中,且是以自由民主的方式。有一家公關公司還製作了一條近4分鐘的廣告,於全球播放,其廣告語就叫「緬甸:來此一遊吧(Myanmar:Let the Journey Begin)」。如今,無人再敢踏足緬甸一步,連去泰國看陳奕迅演唱會亦被視為畏途,東南亞旅遊業遂遭遇重創。那麼,緬甸為何會淪落為全球網絡詐騙的中心呢?
2025-01-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春秋時期的孔夫子,政治抱負未能如意,一生光輝成就都在教育方面,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論語.述而》中,孔夫子提到自己「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就是對學習不會感到煩厭,教學不會覺得疲倦。我的心境與至聖先師可謂不謀而合,這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對養生延壽也有極大幫助。
2025-01-03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蒼蘭訣》王鶴棣伙《半熟男女》田曦薇,還有劉奕君和晏紫東等主演的內地劇《大奉打更人》近日在騰訊視頻、Disney+與myTV SUPER上架備受注目,集動作、懸疑與查案元素,開播前騰訊視頻逾500萬預約觀看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