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不少人都會因為不夠錢用而感到煩惱。有網上調查就發現,70%的澳洲人、70%的美國人、57%的德國人、63%的英國人、73%的墨西哥人和49%的新加坡人都感到經濟壓力。香港樂施會2024年的調查報告亦指出,香港有大約20%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以3人家庭為例,貧窮家庭一個月的收入約為19,500元。在生活成本不低的香港,3個人要用2萬元應付衣食住行的開支,實在做什麼也要「計過度過」﹗
2025-03-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如果你有超過一個孩子,相信很明白子女之間難免會爭玩具、爭文具、爭食物、爭位置、爭做決定、爭家長的關注。他們有時會爭得面紅耳熱、氣急敗壞,有時甚至會口出惡言、動手動腳。
2025-03-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同理心對孩子的社交和行為發展十分重要。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對同儕會更和善、更願意伸出援手,亦較少出現暴力、欺凌等問題行為。擁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理解別人的心情和想法。
2025-02-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上回提及,我們當下的戀愛關係可能會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那麼,我們當下的親子關係,又能否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呢?英國心理治療師Philippa Perry認為,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時,有時會不自覺地回想起年幼時的自己。大家看看以下例子:
2025-02-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婚姻關係是戀愛關係的一種。以下3種類型,哪種最能形容戀愛中的你呢?
2025-01-2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當我們生氣時,感覺就像火山爆發一樣。我們可能會感到體溫上升、心跳加快、面紅耳熱,很想大叫大嚷,甚至想毁壞東西、推人打人。背後原因,是因為我們的身體突然充滿「壓力荷爾蒙」,所以出現 「戰鬥」或「逃跑」的生理反應。
2025-01-1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夫婦溝通總是兩個人的事。美國心理學家Paul Watzlawick就說過:One cannot not communicate。意思即是,我們難以停止溝通,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會被別人演繹為某種意思,都會為別人帶來影響。就算我們在衝突中保持沉默,別人可能認為我們是「生氣了」、「放棄了」、「忍耐了」或「體諒了」。至於伴侶會如何演繹對方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很可能和雙方現有的關係有關:大家關係較好,伴侶會傾向正面演繹另一半的溝通模式(如:「老公沒有出聲回應,是在忍氣吞聲。」);相反,大家關係較差,伴侶則會傾向負面演繹對方的溝通模式(如:「老公沒有出聲回應,是故意『黑面』令我難受!」)。
2024-12-3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上回重溫:https://link.mingpao.com/83494.htm)
2024-12-17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蔑視」是指故意說一些令伴侶難堪的話,或故意讓伴侶感到不受重視、不受尊重。「蔑視」的解藥就是讚美,通過欣賞伴侶,讓伴侶感到自豪和尊重。不過,讚美伴侶也講究技巧,試比較以下4種讚美方式:
2024-12-03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正所謂「相見好,同住難」。兩個人結婚後一起居住,總有「看不慣」對方的時候。怎樣表達自己的不滿才更有效呢?試比較以下兩種表達方式:
2024-11-19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美國婚姻大師John Gottman綜合多年的研究結果和臨牀經驗,發現4種特別負面的婚姻互動方式,包括攻擊、蔑視、自衛和漠視。研究顯示,夫婦之間愈經常出現這些負面互動,他們對婚姻的滿足感就愈低,離婚率則愈高。
2024-11-0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不是每個人都想結婚,亦並非每個人都想談戀愛。但得到美滿的婚姻或戀愛關係,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事實上,正面的婚姻或戀愛關係,對個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都有正面影響!更有趣的是,在父母融洽婚姻關係下長大的孩子,不但情緒更穩定,亦更懂得與同儕建立關係。
2024-10-22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孩子有沒有問過你:「小鳥為什麼會飛?」孩子天真無邪的問題,其實是在探索世界。大自然充滿了孩子可以探索和學習的無限可能,家長想孩子更有好奇心,愛上科學探究嗎?有學者就提出「貓頭鷹(O.W.L.)」框架,引導孩子透過觀察、比較和探索,激發好奇心來解決問題,有助培養孩子樂於嘗試,愛上科學。
2024-10-0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生命中,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家庭,挑戰和困難都是不可避免的。英國威爾斯王妃凱特本年初公布患癌,一家大受打擊;經過9個月的「閉關治療」,凱特在上月發布影片(bit.ly/3TWKtmy),表示自己已經康復。凱特在影片中分享自己和家人在逆境中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範例,家庭的力量、堅韌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感恩,如何在生活的困境中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2024-09-2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教育局推動的《4Rs精神健康約章》指出足夠休息(Rest)、適時放鬆(Relaxation)、良好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符合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兒童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的建議,照顧者宜為孩子「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使孩子達成3Hs——Happy(愉快)、Healthy(健康)及Harmonious(和諧)。上回我們已就足夠休息、適時放鬆、良好人際關係3方面作分享,今回進一步分享有關抗逆力的發展。
2024-09-10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電視劇《反起跑線聯盟2》伴隨暑期完結,劇中的冼老師(朱茵飾)為人嚴謹,對學生行為品德要求高,同時對正字亦「最」執著(詳見bit.ly/3MuRQ0r),雖未至於令所有人反感,但不少家長都感到「怕怕」。其實家長除了希望孩子「學業進步」外,相信也希望孩子有Happy(愉快)、Healthy(健康)和Harmonious(和諧)的「3Hs」生活。教育局在新學年全面推動《4Rs精神健康約章》,目的是推廣有足夠休息(Rest)、適時放鬆(Relaxation)、良好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4Rs符合美國哈佛大學發展中兒童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的建議,照顧者宜為孩子減少外在壓力,加強孩子自身的「核心」技能,並強化與孩子的關係(即「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因此4Rs實為家長達成3Hs心願的契機。
2024-08-27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家長湊孩子有遇過「trouble」嗎?所謂「trouble two(或 terrible two),即兩歲「可怕叛逆期」,常被用來形容幼兒在兩歲左右時期出現的一系列行為挑戰,包括頻繁的情緒爆發、抗拒父母要求、強烈的獨立和自我意識等。「叛逆期」通常會從兩歲左右開始,持續到3歲甚至4歲——其間孩子行為挑戰逐漸減少,隨着語言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的提高,情緒和行為逐漸穩定。
2024-08-13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上回我們跟大家提及「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4種多元智能(重溫:https://shorturl.at/8AJF7),今回再分享其餘4種。
2024-07-30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父母支持孩子的成長,培養才能,幫助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個體。早在40年前,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孩子的智力並非「單一、統一」的能力,而擁有「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每種智力代表不同的信息處理方式。當中包括8種智能:語言、邏輯‧數學、音樂、身體‧動覺、空間、人際、自我認知、自然,今期先介紹4種。
2024-07-16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上回提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家長除了內在潛力、性格強項、成功期望三方面信念,實踐也相當重要。父母在發掘和培育孩子的才能方面的確扮演着關鍵角色,助發展出屬於每個孩子的獨特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