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坦白說,我平日很少看電視,更甚少「煲劇」,但遇上近日全球熱議、社交平台上洗版式討論的Netflix新劇《混沌少年時》,作為一個青少年的媽媽和親子版記者,在公在私,怎都要抽時間收看。雖然全劇只得4小時,但縈迴於腦海的畫面及連串反思,卻久久未能散去。
2025-03-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復活節快到,相信不少爸媽已忙於整理外遊的行程。所以我們今期來個鐵道遊合集,無論你計劃到台灣、日本抑或內地,都可尋找到特色的鐵道旅程。
2025-03-1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第一次聽聞「健步足球」(walking football)是去年的事,那時從天主教佑華小學校長林堅口中得知,原來本地有一支由校長組成的健步足球隊,而且是男女混合隊,實在很有趣,也一直想了解這項在2011年才興起、發源於英國的運動。
2025-03-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今期封面故事主角林秋霞(Sharon),她的名字,記者老早已在教育圈聽聞過,但真正接觸,今回還是第一次。自問「訪人」無數的我,也沒想過竟然會遇上一名頻率如此接近的受訪者,那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令兩個女人「雞啄唔斷」,傾足近3小時!
2025-03-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就着今期封面故事探討本港中小學在音樂科推動粤劇教育的狀况,記者訪問了不同的持分者,包括校長、音樂教師、大學教授和粤劇工作者。他們不約而同指出,雖然教育局把粤劇列入中小學《音樂科課程指引》已經有超過20年,但始終未成氣候,相信局方若想藉此推廣中華文化,以及促進價值觀教育,要走的路仍然漫長。
2025-02-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前陣子,看到一則內地新聞,說浙江省杭州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因為不想每個學期結束時,都要捱更抵夜,替每名學生在成績表上撰寫最少200字、獨一無二的評語,遂乘人工智能(AI)崛起,今年嘗試改用AI生成評語,但此舉惹來家長熱議,支持和反對的聲音也兩極。
2025-02-1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早前有社福機構發布關於中學生「躺平」的調查,在近千名受訪學生之中,逾四分之一自認為已「躺平」,機構由此推算出全港33萬名中學生,約有8.8萬人「躺平」,數字聽起來也十分驚人。
2025-02-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夫妻關係融洽 雙方都要努力付出
2025-02-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記者不時都會撰寫關於兒童理財教育的專題,每次訪問不同的專家,都會有不同的得著。像今次訪問了非牟利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理財啟苗」聯合創辦人李錦,便釐清了我對兒童理財的不少誤解。
2025-01-1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轉眼已經來到2025年,距離聯合國達成「2030永續發展目標」尚餘僅5年時間,最終能否如期達標,還是未知數,但對於本港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水平仍有待提升之說,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2025-01-07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今期是《Happy PaMa教得樂》在2025年首次跟讀者見面,先祝各位爸媽新年快樂,孩子學業進步!作為父母,相信都很關心子女的教育問題,因此新一年,第一個要和大家探討的話題,就是香港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今期很難得地一次過邀來3名資深校長分享想法,雖然他們的着眼點各有不同,但一致認為,AI在2025年的本港教育,將擔當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2024-12-3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這一年好像過得特別快,轉眼又到了2024年的最後一天。不論今年過得是好是壞,明天踏入2025年,象徵一切都重新開始了!小時候,長輩都會鼓勵我在新年訂立目標,推動自己努力向前,但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應該如何把它們實踐出來,怪不得「我的目標」十居其九都是「爛尾」收場。如此年復年,設定目標也變成只是行禮如儀,恍如新年習俗一樣。
2024-12-17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還有兩個多星期,本屆小六生便要踏上升中選校之途。假如在首關「自行分配學位」(下稱「自行」)階段取得學額的話,便可放下心頭大石,不用承受「統一派位」階段(俗稱「大抽獎」)的煎熬;但正如佛聯會會屬小學校長會主席兼葵涌區小學校長會主席、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校長吳永雄所講,在「自行」階段,由於每間中學只可用不多於三成的中一學額去「揀蟀」,因此不論哪個banding的學校,都一定盡攬成績最優秀的申請者,假如不是當中最頂尖兒的,不被取錄實屬「正常」,學生和家長也毋須太過失望。
2024-12-03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在2015年,本港史無前例地出現3間俗稱「短命學校」的有時限小學,包括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坪石)及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對於當年採訪3名創校校長的片段,記者記憶猶新,原來已經是9年前的事,3間「短命學校」亦在2023/24學年結束營運了。
2024-11-26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常說為人師表,應該以身作則,說的不單是行為品格,還包括創意思維,只有願意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框框)的教師,才能培育出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學生。今期跟致力把藝術融入教育的誇啦啦藝術集匯(誇啦啦)教與學總監吳美賢(Jenny)談過這個話題,她說,在機構開辦的教師培訓工作坊接觸過不少前線教師,其實大家都很認同誇啦啦所推崇的那種創意教學模式,認為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是礙於要追趕課程進度,才令不少教師卻步,擔心課堂未必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跟學生交流互動。
2024-11-19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每年11月,全球多個國際及地區組織,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英國反欺凌聯盟(Anti-Bullying Alliance),以至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都會在此期間定立校園反欺凌日(或周及月),透過連串教育活動、論壇,喚起公眾關注及正視相關問題。本刊今期專題也就着這熱話,探討本港的最新狀况。
2024-11-12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今期封面故事主角,是2004年溫哥華華裔小姐及2005年國際華裔小姐競選冠軍李亞男。或者因選美出身,她一直給人高貴大方的感覺,甚至帶一點冷艷氣場。準備訪問時,還擔心她是個說話不多的「i」人,亦是記者最怕遇到的受訪者;想不到原來她很和藹可親,未知是否受另一半(王祖藍)的影響,言談間更不乏幽默語句,扮女兒說話的語氣和眼神亦很俏皮,令人完全忘記上海出身的她其實母語並非廣東話,十分佩服。
2024-11-0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香港大約每10名中小學生當中,就有1人有讀寫障礙(下稱讀障),人數可不少。事實上,很多讀障兒童都智力正常,但由於腦部結構及功能先天異常,引致他們學習文字時出現困難。有這種特殊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往往被外界定性為「讀不成書」。
2024-10-29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教育局在本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下稱《約章》),當大家都聚焦於怎樣提升學生的精神健康,其實《約章》都有提及學校需要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講起「惜住」教師團隊,腦海即時想起兩個人,分別是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和五邑鄒振猷學校校長鄭麗娟,他倆都是記者心目中的「甜心」校長。
2024-10-22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記得第一次接觸華德福教育(下稱華德福)是在2014年,當時採訪了一個華德福playgroup,對於那時仍是新手媽媽的我,的確感到震撼。先不說教學方法和學習內容,單講映入眼簾的課室佈置,包括粉紅色的窗簾、淺木色系的家具,甚至不少更是由教師親手DIY的玩具,如鈎織或以絨布縫紉而成的玩偶和毛冷球等,相比我們日常見到五顏六色的玩具、塑膠製教學材料,華德福在環境設置上,已跟一般幼兒中心有很大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