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梁采貽(前名梁家琪)早前為福幼慈善基金會舉辦的《看我今天怎麼說》慈善放映會擔任主持,遇上戲中與現實都是聽障的男主角吳祉昊(Marco),對方主動教她手語溝通。梁采貽說:「我覺得他非常厲害,因為這是他第一次演戲,剛才他教我一些手語表達:『謝謝你們來支持這部戲』。」她覺得活動很有意義,既可幫助弱勢社群,透過影片更讓大眾更加了解聽障人士。她稱有機會都想學手語,可以和聽障人士多點接觸,方便與他們溝通。
2025-05-03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由鄭伊健﹑陳卓賢﹑許恩怡主演的電影《久別重逢》,參與烏甸尼遠東電影節,許恩怡(Natalie)與導演梁禮彥代表出席,2人出席逾10場活動、放映會跟座談會,宣揚香港電影。
2025-05-02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Marvel超級英雄片《雷霆特攻隊*》(Thunderbolts*)本周三在香港及內地同日開畫,後者正值五一黃金周假期,多部中外新片推出,《雷》片首日票房收1800萬人民幣,屈居在劉偉強執導、馬麗主演傳記片《水餃皇后》之下;美國延至今天(2日)上映,據美媒The Hollywood Reporter(THR)預測,《雷》片首周末票房料收7300萬美元(約5.7億港元),雖略遜於今年2月開畫《美國隊長4:勇敢新世界》的8880萬美元(約6.9億港元),仍能輕易登上本周票房冠軍。
2025-04-20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田啟文(田雞)前晚出席周星馳(星爺)執導兼主演電影《少林足球》放映會,之後跟觀眾分享昔日拍攝的難忘趣事。他稱在《少林足球》飾演三師兄,是從影生涯最痛苦和辛苦的一部作品,因戲中講他識鐵布衫,遭人圍攻狂打仍無恙,其實肋骨被打傷,出現筋膜炎,醫生勸他需要休息數天,不過導演星爺知悉後若無其事,仍繼續要他拍被打戲,令他叫慘。
2025-04-19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田啟文昨晚(18日)出席周星馳經典電影《少林足球》放映會,回憶當年拍攝被圍打戲後因肋骨受傷而患上筋膜炎,身為導演的周星馳知道後卻若無其事,要繼續拍他被打的場面。另一導演李力持知道後提議他打周星馳泄憤,還稱一班兄弟會幫忙。田啟文說︰「這事當然沒發生。李力持像要跣我。他似方丈很小器,大家不要說是我爆秘密。」田啟文說周星馳要求高,一個簡單鏡頭可NG數十次,陳國坤當年拍攝一個關門動作就NG了37次。談到周星馳的新片《女足》,田啟文透露周星馳正斟洽一位多年前曾經合作、很有分量的女星參與,成事的話,觀眾會很有驚喜。
2025-02-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廿一世紀過了四分之一,生於1990年代末的「Gen Z」小朋友,逐個變成青年人。自小有智能電話作伴的他們,對影像一點都不陌生。在香港的30個Gen Z年輕人,參加了「青少年影像共學計劃2024」,不是學拍片做導演,而是學寫影評和做電影節策展。幾個影像教育工作者想帶給青年人什麼?青年人眼中的影像,又是什麼回事?
2025-02-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政府去年底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文體旅局時任局長楊潤雄指,文化藝術資源不應只由政府付出——市場力量要一同參與。不過,本港當下經濟疲弱,商界投資藝術與文化,對自身有何幫助?據報在藝文圈紅極一時的商場K11 Art Mall仍未能售出,而2024年整體樓價跌約6.5%,零售業總銷貨額跌逾7%;港人不斷北上。
2025-02-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外賣需求龐大,帶動送遞員行業發展,疫情期間更吸引各行各業轉職。這群車手、步兵的勞工權益一直備受關注,不時有報道指外賣平台削減服務費,勞資雙方就保險問題亦出現不少糾紛。由江耀榮(小江)、張善怡(Selina)二人團隊製作的紀錄片《馬路跑手之春》,拍攝橫跨3年,由外賣員第一身角度,紀錄他們的工作經歷與心態轉變。由「訂單已送達」一刻倒推,外賣員經歷了什麼,食物才送抵你手上?
2025-02-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青少年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有電影教育機構開展計劃,協助中學生創作個人短片,培養他們反思和表達情感的能力。計劃去年首次於本地學校推行,中一二學生以他們獨有角度,創作「遠大抱負High Hopes」主題電影。平日看電影,觀眾少有質疑導演的拍片理念;當聆聽年青人的真實想法時,我們又能否放下批判?
2025-0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新春來臨,看慣了《嚦咕嚦咕新年財》中麻將大俠如何谷底翻身,不妨入戲院看今年各大賀歲片。不過若想來一套與別不同的賀歲片,玖貳肆工作室今天(24日)晚上在理工大學舉辦的《殺死丁力2 帝國反擊戰》賀歲放映會或是不二之選。首集《殺死丁力》不止將的士化作懸浮戰車,更讓主角鐵拳無敵重現了葉問連環拳,這個自港產片經典對白發展而來的本土動畫系列,又將變出什麼花樣,為觀眾「打」開新一年?
2024-12-20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網民暱稱「甜茶」的28歲添密菲沙洛米(Timothee Chalamet)主演講述美國傳奇歌手卜戴倫(Bob Dylan)早年歌唱創作生涯的新片《A Complete Unknown》,周二(17日)在倫敦舉行放映會,近年長居英國的《職業特工隊》湯告魯斯(Tom Cruise)驚喜現身,電影公司更在社交平台公開他與添密菲及導演占士曼高(James Mangold)等台前幕後的多張合照。其實他與添密菲早已結緣,後者去年在訪問中透露,雖然從未與湯合作,但對方寫了封電郵給他,提供不少有關演藝事業的意見,添密菲自言大受鼓舞。
2024-12-17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已故資深演員兼導演午馬逝世10年,前晚遺孀馬艷(午馬嫂)挑選面世37年的《倩女幽魂》,舉行「好友懷念午馬導演10周年特別放映」,跟大家重溫亡夫的經典電影。馬艷跟女兒馮智慧出席放映會外,洪金寶、胡楓、錢小豪、錢嘉樂、姜大衛與太太李琳琳等亦現身支持。
2024-1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今日下午,或許正是你讀到這篇報道的時候,聖母聖衣堂正在舉辦《破‧地獄》電影欣賞活動,場場放映均爆滿。基督宗教教堂放映道教主題電影,做法破格——教徒不是應該避免接觸「拜偶像」嗎?教堂主任司鐸、天主教香港教區神父羅國輝卻說「完全沒有問題」,他會跟400多個信眾或公眾人士,在這裏破除心中「地獄」,沒任何避忌。
【明報專訊】《破‧地獄》仍然是熱話。有人看完感念寡言的亡父,有人議論故事情節對宗教描寫失實,電影亦挑起了記者姚超雯的好奇心,於是相約研究道教科儀30年、因緣際遇下轉信道教的黎志添教授做訪問,讓看戲後對有關殯葬儀式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增補認識。
2024-11-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帖莫奈(The Maw Naing)是緬甸多年來少數能在國際影節參展的導演。上月他去過釜山國際電影節,放映有關女工勞權運動的新作《何以鴉雀無聲》(MA–Cry of Silence);上周來港參與香港亞洲電影節,偏偏回不去緬甸——除非冒被捕風險。孤立離散處境唏噓不盡,曾為8888民主運動示威者的他,見證同胞抗爭數十載未竟,口中吐出的卻不是哀聲嘆氣;習慣呵笑幾聲,便繼續構思新電影,「一定要拍下去」。
2024-11-11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由鄭丹瑞(旦哥)與盧慧敏(Amy)主演的寰亞電影《得寵先生》,前日(9日)與香港愛護動物協會(SPCA)於將軍澳康城的戲院,舉行兩場「狗狗友善慈善放映會」,逾百位觀眾帶寵物狗排排坐看戲,SPCA會長傅明憲身體力行,帶同3隻愛犬撐場。2位導演兼編劇李志偉和何英毅、旦哥、Amy、SPCA代表Jenmon、狗演員Little的主人Suki等,親身到戲院謝票和分享,還感動到熱淚盈眶。
2024-11-06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寰亞孻女」黃淑蔓(Feanna)憑微電影《深房I am not alone》於「第六屆亞洲影藝國際電影節」,再奪最佳女主角(短片)獎,導演吳詠琪則獲得「特別推薦獎」,雙喜臨門。
2024-11-05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寰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天下一電影製作有限公司、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出品《得寵先生》,將於11月7日亮相「HKAFF香港亞洲電影節2024」,並於11月28日正式上映。
2024-10-25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吳君如英國時間10月23日晚出席第9屆倫敦東亞電影節的開幕禮,獲頒發「榮譽獎」(Honorary Award),以表揚她對亞洲電影的傑出貢獻。君如上台接受由影展主席田惠晶頒發的獎項時表示此前已獲第44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頒發「焦點香港影人大獎」,另外又憑《我談的那場戀愛》入圍台灣金馬影后,這次再度於海外影展獲得肯定,令她今年「三喜臨門」,非常感恩,亦覺得意義非凡。
2024-09-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7月下旬,當耶魯大學人類學系的蕭鳳霞教授收到老同事、老朋友Prof. James C. Scott過世的消息時,她剛結束廣州的田野工作、在回港的路途上。蕭教授與Jim(她和同事都這樣稱呼斯科特教授)認識多年,腦海裏裝滿了種種回憶及思念。我最近有幸聽到蕭教授分享了其中的許多故事,可惜因能力有限,只能粗略記下一些。透過這紀錄,希望能讓大家一窺兩位學人的友誼,以及他倆身處其中的學術群體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