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孩童牙牙學語,第一個學會的,很可能是以母語喚「媽媽」。對於外人學習粵語,或會有粵語母語者潑冷水,說粵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隨着港產片《九龍城寨之圍城》在海外引發熱潮,連帶掀起一股學粵語的潮流。粵語真的難學嗎?還是自己人倒米、嚇退想學的人?
【明報專訊】英國廣播公司旗下的網上課程平台BBC Maestro最近推出由著名犯罪小說家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教授」的寫作課程,只要付出79英鎊便可得到大師指導你如何寫出扣人心弦的小說。克莉絲蒂早在1976年逝世,這個網課並不是塵封多年後出土的珍貴錄影,而是由人工智能加工製作的AI克莉絲蒂。製作團隊強調,AI克莉絲蒂的授課內容都是源於她的真實筆記和言論,但仍引起質疑。這個借AI還魂的克莉絲蒂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
2025-05-06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逢每月首3個周日均會舉辦「動物全接觸」活動,讓小人兒可以近距離摸摸蟒蛇、觀察猛禽,並認識本土哺乳動物,藉此將人與大自然聯繫起來。過程由專業義工帶路解說,揭秘動物日常和保育知識,增加公眾對自然保育認知及對動物的欣賞。同場還有「書籍交換會」供大家交換兒童書籍,或直接捐款後換取書籍,支持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推動生態保育工作。
2025-05-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被逮口占〉其三)
【明報專訊】工業傷亡權益會(工權會)自1981年成立,換轉成人類,就是一個40餘歲的中年人,但它沒有中年危機,清晰為着工權奔波。現任主席劉千石在1970、80年代便活躍於工運,前總幹事陳錦康自1980年代中投身參與,現任總幹事蕭倩文後來接棒。這些年來,爭取工權形式有變亦有不變——似一場不休不止的接力賽,一代人交棒一代人,不離場,跑下去。
2025-05-03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有「廣播界普立兹獎」之稱的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s),旨在表揚電視、廣播及網絡媒體最有影響力、最具啓發及最令人振奮的故事,分為新聞、娛樂、紀錄片、兒童節目、教育、互動節目和公共服務等7個類別,前日公布得獎名單;串流平台中以Netflix成績最好,共得6獎,分別是紀錄片《愛女之約:與囚父共舞》、《登峰女王:人生之巔》、《伊貝林:在魔幻世界登入人生》、《Will & Harper:老友公路遊》,以及劇集《馴鹿寶貝》與《雷普利》;HBO與Max以4獎緊隨其後,包括劇集《幽靈》與華裔女導演王男栿的紀錄片《黑夜不會永恆》(Night Is Not Eternal);在香港Disney+上架的《聽見顏色的女孩》、《超凡攝影師》、《什麼都別說》及《幕府將軍》亦榜上有名。另外,金像影后珍妮花羅倫斯(Jennifer Lawrence)監製Apple TV+紀錄片《麵包與玫瑰》,講述塔利班重新掌權後,喀布爾婦女主導了一場為自身權利和生命而戰的抗爭,躋身紀錄片得獎名單;上月底在港上映的《黑箱日誌》(Black Box Diaries),也是獲獎的12部紀錄片之一。
2025-05-01 BEAUTY & STYLE > FASHION
【明報專訊】時尚品牌Chateau Orlando由英國設計師兼藝術家Luke Edward Hall創立,他的設計融合了個人記憶、自然之美與說故事的藝術。早前他來港分享創作靈感,帶領我們走進他的創意旅程,提醒大家真正的創作,是源於內心的熱愛與對世界的好奇。
2025-04-26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在韓國快速發展的現代都市面貌中,仍有一條文化脈絡潛藏於城市角落。近年,韓國文學不僅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在首爾亦延伸出許多具有歷史與美學價值的閱讀空間與書店,成為另一種文化風景。
2025-04-2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漫畫界上周迎來好消息,Man僧與迪士尼合作,執筆主理小說Star Wars: Thrawn的漫畫版,預計於今年第三季推出。聚光燈之外,本地仍有很多漫畫家不停默默畫、細細勾勒,在各地閃出光芒。近年來有新生代創作的漫畫作品,如KIU的《3itches 三魔女》和港腐女學、P仔的《神在呢喃什麼》衝出香港,於日本和台灣獲得商業出版的機會。
【明報專訊】時間過得真快。還未從電影節中回神,文化中心的海報已換成金像獎。獵人書店發起的「非官方不專業只反映影迷意見民間金像獎」早前公布走勢。這個星期日,你會否守在銀幕前,見證自己心愛的影人,捧起那尊金像?
2025-04-24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首隊進駐啓德體育園主場館開騷的英國搖滾樂隊Coldplay早前引來全城熱話,主音Chris Martin完騷後拍片多謝香港樂迷,提到自己及不少人受抑鬱症之苦,以過來人身分提供了幾個方法應對,除了介紹超覺靜坐這類冥想或治療師Jim Costello的方法之外,他也推薦了對自己有效的書籍、音樂及電影,後者正是今日在港上映的《鐵窗劇團》(Sing Sing)。
2025-04-2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甫上台便簽署行政命令,宣稱要恢復言論自由及終止聯邦政府對言論的審查,指摘上屆拜登政府以打擊虛假資訊名義箝制網上言論。不過,特朗普政權一方面高舉言論自由旗幟,另一方面卻收緊對外國學生的言論監控,威脅哈佛等大學放棄多元、公平與共融(DEI)等政策,更頻頻攻擊批評政府的傳媒。向被美國視為核心價值的言論自由,發生什麼事了?
【明報專訊】閱讀是什麼?當書籍成為社交媒體上打卡的工具,當AI彈指之間就能生成柏拉圖《理想國》全集的摘要,我們還需要怎樣「讀書」?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身兼歷史學者、圖書館館長多重身分,親歷紙本印刷到AI技術革命,見證圖書館從收藏善本的「藏經閣」變成服務讀者的「公共空間」。在他看來,閱讀從來是個人的,也是公共的。而在功能性閱讀逐漸被AI取代的當下,他認為更值得反思的是:工具愈高效,我們愈要追問——省下的時間,如何用來做「人」才懂的事?
2025-04-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習慣使用電子器材如手機、平板電腦獲取資訊的年代,不知還有多少人會逛書店、閱讀實體書?
2025-04-1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4天紅日假期,是讓身心充電的時機,對都市人來說每天少不了一杯提神咖啡。各地都有不同的咖啡文化和習慣,例如意大利人午後不飲奶啡;埃塞俄比亞人有獨特的「Buna」咖啡儀式,花上超過一小時來冲泡一杯咖啡;土耳其人則會觀察杯內殘餘咖啡渣形成的圖案來占卜。對咖啡文化有興趣的,假日也可到西九藝術公園參加香港×東京咖啡節,見識超過50家國際及特色咖啡店。在充滿變數的時代裏以「啡」會友,拉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連結。
2025-04-15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翁靜晶一向熱心行善及愛護動物,昨日由丈夫何猷彪陪同,到青衣愛護動物協會賽馬會百周年中心探訪,了解部門運作和仔細參觀,以「Mary Jean Hotung」名義捐出10萬元,資助專門為領養狗隻訓練的行為訓練室,是她婚後首次用夫姓「Hotung」名義行善。她透露每年捐出最少數百萬元善款,不同受惠機構包括學校、動物和宗教團體,地區分佈香港及澳門。
2025-04-1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荷蘭人熱愛看書,即使現今社會科技進步,但閱讀書籍依然相當普通,平均每10個家庭的門前,你總會發現有一個放滿書籍的mini library木架子,這是鄰里間的一種互助互愛活動,大家都會將閱讀後的書籍放在小書架中,與其他鄰里一起分享。二手書店也大行其道,每日尋書的人擠滿店內。
2025-04-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網絡近日掀起「吉卜力之亂」,不少網民用ChatGPT-4o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個人照,有連鎖海味舖以吉卜力風格廣告圖來宣傳燕窩,有人留言質疑其侵權、沒付版權費等。此事固然反映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在全球影響力之大,然而吉卜力風格具體是什麼?「風格雷同」便構成侵犯版權嗎?政府擬修訂《版權條例》,完善對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的保障,是次「吉卜力之亂」如何為修例帶來啟示?
【明報專訊】憑藉深厚文化傳統和語文優勢,英國依然是全球出版大國,根據Publishers Association在2024年3月發表的數據,2023/24年英國出版業的經濟總值高達110億英鎊,書籍出口位列世界第一。該報告估算到2033年,出版業會為英國經濟進帳多56億英鎊,並額外創造4.3萬個就業職位。在強大的工業背景之下,英國出版不單是一門行業,也發展出嚴謹的學術領域。
【明報專訊】踏入4月,談論閱讀的熱度會比平常稍稍提高。電郵箱裏連珠炮發的新聞採訪通知中,便夾雜了出版業界的閱讀調查報告,政府官方主辦的活動資訊等。然而,環顧市面,就算在大小書店聚集的小街,成行成市的文青咖啡小店;就算在書卷氣最飄香的大學城,際此行路機不離手資訊爆炸碎片化的盛世,沒有什麼能比拿着書本閱讀更出塵,因為實在買少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