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英國「萬人迷」碧咸(David Beckham)雖然下月2日才正式「入五」,但日前提早慶祝50歲生日,在美國邁阿密設宴跟親朋相聚,不少球星都有到場,包括現效力碧咸旗下美職球隊國際邁阿密的美斯、蘇亞雷斯、佐迪艾巴及布斯基斯,還有美式足球傳奇四分衛布拉迪、男歌手Marc Anthony等。碧咸的太太維多利亞(Victoria Beckham)、女兒哈七(Harper Seven),兒子告魯斯(Cruz Beckham)與羅密歐(Romeo Beckham)及他們的女友均有現身,還拍攝了大合照,唯獨不見長子布魯克林(Brooklyn Beckham)及新抱妮歌拉佩斯(Nicola Peltz)蹤影。當時有英媒估計距離碧咸正日生日還有一段時間,大概下個家庭聚會布魯克林夫婦才會「歸隊」。不過據美國娛樂新聞網站TMZ報道,布魯克林沒到場與羅密歐的女友有關。
2025-04-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月虹又稱作黑夜彩虹、黑虹,為月光折射產生的彩虹,需要各種天氣因素配合才能看到,是罕見的自然現象。但在香港半島酒店,有藝術家在酒店外牆掛上由49塊碎片拼成的月亮,嘗試重現「月虹」現象。原來它是酒店環球藝術項目「藝術迴響」的一部分,先由月虹引領藝術愛好者步入酒店,再穿過大堂茶座,攀上百年樓梯,一起探索「紮花海」和「枯山水」!
2025-03-2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中,除了重複無盡的波點,鏡子也是常用的元素,早在1960年代她已製作鏡屋裝置,鏡子折射的含意深遠。澳洲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GV),現正舉辦的「草間彌生回顧展」也展示她最新的鏡房作品,看她如何利用鏡子消散自我,回歸宇宙本源。
2025-03-20 BEAUTY & STYLE > FASHION
【明報專訊】40年前,女演員兼歌手Jane Birkin與Hermès 時任行政總裁Jean-Louis Dumas在飛機上相遇,竟為品牌帶來靈感,設計出以Jane命名的Birkin手袋,成為日後時尚界最廣為人知的袋款。Jane Birkin生前將她5個擁有的Birkin手袋作慈善拍賣,其中原版Birkin(下稱Original Birkin)落在藏家Catherine B.手中,曾借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和蘇富比巴黎總部展出。此手袋最近終首次來到亞洲,在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公開展覽至4月24日。
2025-03-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醫院遊戲的服務對象是患病的兒童,工作的範圍當然以醫院為主,所以,一般公眾對這一類服務的認知有可能被限制,甚至未有所聞。有見及此,我們早在2010年已開始舉辦大型公開活動,透過邀請家長和小朋友一起參與,以提升公眾對醫院遊戲的認識和關注。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左走還是右走?在中環的閒晃一日一日增長,漸次成形了記憶的場景。左走,爬天橋和坡路,過美利大廈,經花園道,從遠處便眺見山頂纜車站外的鑄青銅雕塑。橢圓,中空,渾黑銅體披滿光點,閃閃炩;10米高的巨物以細小圓端豎着,每次途經,都讓我想起誤墜地球的太空船。那幾年前隨翻新工程空降的藝術品,闖入我掀《香港藝術:九七前後的文化解殖》第4章「雕刻公共空間」的時間點,正好用作對讀練習。
2025-03-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如果海底隧道是用透明玻璃做的,你覺得搭過海地鐵或巴士時,窗外會有什麼?兩間大學的研究發現,讓人又驚又喜——原來看似骯髒、沉積物多多的維港水底有繽紛珊瑚生態,也有酒家常見的人工養殖魚沙巴龍躉。牠們透過「放生」活動遨遊香江沿岸,吃其他石斑魚不吃的大小生物,由於沒有多少兇猛大魚把牠們吃掉,長此下去,恐怕釀成大禍。
2025-02-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12月的下旬開始,是墨爾本的盛夏慶典:長達兩個月的暑假、1月中的澳網、夏日聖誕派對等等,正個城市都熱鬧非常。藝術展覽方面當然都不能令人失望,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NGV)在這個黃金檔期就有大人物登場,說的就是門票天天售罄,人人趨之若鶩去看的草間彌生。
2025-02-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位於英國索爾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Salford)的百周年大樓(Centenary Building)從建成至今不到30年,現正面臨被拆卸的命運。這幢在1995年落成的建築物,一年後旋即獲得當時剛剛創立、現時是英國建築界最高殊榮的斯特林獎(Stirling Prize)。為什麼當年的新貴,如今落得如此下場?清拆的決定又是否合理?
【明報專訊】3月尾舉行的Art Basel Hong Kong是城中藝壇年度盛事,半島酒店集團剛公布與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結成藝術伙伴,合作策劃一系列當代藝術裝置。首個展覽會在今年Art Basel Hong Kong期間於香港半島酒店亮相。雙方的首個創作由V&A博物館亞洲部策展人李曉欣策劃,到時酒店大堂將會展出全新裝置,另外兩件全新委約創作亦會同時登場,以嶄新角度呈現香港半島酒店富歷史價值的外牆和古典室內裝潢。酒店將稍後公布詳情,大家可密切留意。
2025-02-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由智樂兒童遊樂協會舉辦的「智樂好玩小熊醫院」深受小朋友喜愛,今年更移師至更大場地,給他們一場更有趣的醫院遊戲體驗。遊戲現場模仿真實醫院,設有各個專科,還有真實醫護人員講解及指導,讓孩子輕鬆認識各種患病資訊及醫療程序。小朋友亦可帶同心愛的玩具公仔來角色扮演,從遊戲中學習!
2025-02-02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英國「萬人迷」碧咸(David Beckham)掛靴多時,今年生日將屆半百之齡的他,退役以來一直保持運動員體型,一點不遜年輕人,男裝品牌Hugo Boss早前便邀請他擔任內衣代言人,日前舉行發布會,「碧咸嫂」維多利亞(Victoria Beckham)帶同女兒哈七(Harper Seven)現身外,二仔羅密歐(Romeo Beckham)和三仔告魯斯(Cruz Beckham)亦各自帶同女伴到場,不過就未見碧咸的大仔布魯克林(Brooklyn)與媳婦妮歌拉佩斯(Nicola Peltz)的蹤影。
2025-02-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興趣如果可以堅持六十年,那想必是真愛。畫家朱興華自1960年代開始畫畫,創作既是興趣也是日常。從早年任職精神科護士,畫出患者百般神態,到退休後描繪香港街景、生活趣事,不變的是他以簡樸畫風,坦誠記錄生活帶來的觸動。如今將近九旬,但只要有筆有紙,朱爺仍然在畫。
2025-01-3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雲層上耀眼生光/看煙花悠悠地降」鄭伊健唱的一闋歌道出煙花之態。煙花,煙消雲散、花開花落,昨晚在維港兩旁或電視機前觀賞煙花的讀者,想必還在回味箇中餘韻。趁煙花仍在讀者腦海繚繞,且聽曾在香港、今在日本任職煙花設計師的曾伊廷(家汶)Emily剖析煙花之美。
2025-01-28 HOT PICK
Vivienne Westwood Café即日起推出「經典英式下午茶」,帶大家重溫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優雅與魅力,三層架的頂層先帶來以時令新鮮水果製造的甜點,包括蘋果金寶酥、香橙朱古力意大利芝士蛋糕、沖繩香檸瑪德蓮;中層的鹹點有大蝦佐香辣芒果醬、鵝肝醬多士、煙三文魚菠菜卷,當然少不了配搭奶油和果醬的手工英式鬆餅,最後以茶品或咖啡為下午茶畫上完美句號。
2025-01-2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香港創價幼稚園 2025/26年度 K2及K3插班申請
2025-01-2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在日本體驗穿和服、在韓國穿韓服打卡,相信是不少人的旅遊指定行程吧?但說到香港的代表服飾,你腦海裏有沒有閃過《花樣年華》中張曼玉那身妸娜多姿的旗袍?那優雅的姿態,古典的韻味,簡直就是復古時尚的最佳代言!臨近農曆新年,何不換上一身旗袍,漫步於中西交融的中上環區,來一趟充滿懷舊氣息的打卡之旅,留下最美的倩影。
2025-0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步出宋皇臺站,啟德體育園的指示牌多之外,印有「香港主場」的橫幅亦引人注目,提示着屹立前方的一座蔚藍幻紫色啟德主場館。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以及Coldplay、謝霆鋒、周杰倫的演唱會今年內陸續舉行,除了進行中的20場測試為屆時進離場安排做好準備,建築本身的人流動線又怎樣規劃,以疏散5萬人或以上的觀眾?
2025-01-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人命重於泰山,工人福祉應是社會建設要考慮的第一位。但今年只過了不足二十天,先是棚架倒塌,後是挖泥車跌落坡,慘案繼續發生。多年來勞工團體爭取工傷保障,確有成果,但發起《九千鴻毛:香港工殤運動紀要》撰寫計劃的李亞班(阿班)說,工傷權益的進步來得好少又好慢。擔任工業傷亡權益會義工近卅年的她,伙拍同道戰友,從港英年代工傷運動開始講起,也讓書本成為流動紀念碑,致敬工傷工人和運動先行者,期待此城承認勞動者價值不是草芥或鴻毛。
【明報專訊】兩張中環天星碼頭明信片上工整地貼着1998年天星小輪百周年紀念郵票,是擅寫意識流的小說家劉以鬯之心頭好,劉的遺孀羅佩雲翻開這塵封在透明護郵袋的記憶,向記者娓娓道來劉以鬯集郵、寫作,以及與她的愛情故事。「他(劉以鬯)有兩樣東西從小到大沒變過,一是文學,二是(收藏)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