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每逢周日下午,電台DJ朱薰都會在商台節目《兒童適宜》內,與不同年齡的小朋友大談兒童話題。加入電台多年的她,一頭紅髮加個性穿搭是獨特標誌,不告訴你的話,你未必知道她和丈夫育有一對子女。
【明報專訊】朱薰與丈夫Kean有着相同育兒理念,不過Kean指自己是個較多「甩漏」的爸爸,所以主要負責接送工作,其他事情均由太太安排。Kean很支持太太的育兒理念,他說:「做父母是畢生的事業,不會因為孩子到了18歲或20歲,我們便不需要擔心和關心。12年前由囝囝出生開始,她便很用心去經營,因為絕不能一下子就可以跟孩子做朋友,除了要從小開始,也要持續不斷去做,這全是她12年來的工夫。相信到我們最後一口氣,都會繼續堅持。」
2025-04-22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幾名朋友近日談及「內耗」,帶給我很深的啟發。討論內容大致如下:每個生命的內在都千迴百轉,表面的正面、積極和熱情之下,有時或會埋藏了不自知的傷痛或恐懼,而奮力保持這樣的積極熱情,可能是在透支、耗損自己的生命力,甚至身體會以生病發出信號。
2025-04-1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筆者有幸在英國擔任支援港人心理健康的熱線義工,經常接觸到移居英國後遇上困難的港人。透過深入聆聽他們的故事,不難發現當中不少人都在煩惱如何處理各種「關係」,包括與自己的關係、夫妻關係及親子關係。危中有機,移民其實正好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軌迹。
【明報專訊】你可能聽過「烏鴉定律」,烏鴉凡事都抱怨別人,從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正如大部分父母,總帶着負面心態和語氣去教育子女,只會看到他們這裏不對,那裏做錯。「你成日都唔坐好食飯」、「點解教極你都唔識」、「點解你會唔記得我講過嘅說話」、「你做咩咁差」、「你點解唔放番好啲玩具」、「叫咗你要咁樣做啦」之類的說話,孩子根本未能了解父母的說話,甚至不完全明白當中的責罵內容或指令。實際上一時「火遮眼」只能讓父母表達情緒,但事情往往未能改變或解決。類似上述的說話已屬於言語暴力,影響親子關係,更可能傷害孩子心靈。有研究顯示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性格和心理發展都會有負面影響。
2025-04-0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某天逛商場,從遠方聽到大叫大哭的聲音,整個商場的人都望向同一方向,看到一個小朋友在地上嚎啕大哭,旁邊的父母則不知所措,母親不停問孩子發生什麼事,父親則用嚴厲態度叫他不要哭……當父母遇到孩子不懂表達需要及內心感受時,應該如何處理及引導呢?
2025-04-0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你在這裏,我在這裏,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張愛玲《傾城之戀》
【明報專訊】近年來,「躺平」現象在香港青少年中漸趨普遍,反映出許多年輕人在面對未來時缺乏自信和方向感。根據2024年香港樹仁大學的研究,近八成中學生和超過六成大學生未能確立自我認同,這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降低了生活滿意度。
2025-03-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筆者在10多年的家庭社工生涯中,接觸過不少基層家庭;他們有些為生計而奔波勞碌,有些則為管教子女而費盡心機。我見證了不同人為「家庭幸福」而努力。至於「家庭幸福」何以體現?以下的個案分享,希望能與你分享家庭幸福之道。
2025-03-1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近日,學童墮樓身亡的新聞接踵而來,令人心痛。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正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筆者以F、U、N三招,給予家長面對孩子情緒變化的建議和方法,讓家長可以游刃有餘地處理子女的情緒問題。
2025-03-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早前,我城接連有學童墮樓身亡,讓人心痛不已。即使我們不認識這些孩子,但作為父母,作為曾經歷童年與青春的人,我們無法不為此感到哀傷與憂心。年輕的生命,理應在探索世界的美好,但一些孩子卻選擇了最沉重的方式告別。這說明了,他們所承受的苦,已遠遠超過了對痛楚、對死亡的恐懼。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悲哀,也是我們必須直視的警號。
【明報專訊】相信不少家長,都遇過小孩子拖拖拉拉的時候。當我們要趕行程,孩子卻左顧右盼,「你急佢唔急」,真的會氣上心頭。究竟, 6A品格教育又會如何協助我們培養孩子自主能力,令小朋友從拖拖拉拉,變得積極呢?
2025-02-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父母迎接新生嬰兒到來,心情既緊張又興奮,無時無刻都希望得到不同的育兒資訊,幫助寶寶健康成長。最近法國皮膚護理品牌Mustela與註冊慈善機構ComboCare合作,計劃舉辦一系列支援新手父母及幼兒發展的活動,爲他們提供專業知識實踐科學育兒。
【明報專訊】近年學童精神健康受社會廣泛關注,學界積極探索如何促進學生的自我關懷和抗逆力。隨着教育局於本學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不少學校都嘗試推動情緒教育,其中包括社交情意教育(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簡稱 SEL)。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反映推動情緒教育的成效有限,仍面對不少挑戰。
【明報專訊】上回提及,我們當下的戀愛關係可能會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那麼,我們當下的親子關係,又能否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呢?英國心理治療師Philippa Perry認為,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時,有時會不自覺地回想起年幼時的自己。大家看看以下例子:
2025-02-1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新的一年萬象更新!今年是蛇年,蛇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智慧與靈活,正是我們啟動新計劃、追求成長的最佳時機。新年伊始,讓我們與孩子一起訂立全年的目標,讓這一年成為學習、成長與親子關係更加緊密的一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很有趣的觀念——「原子習慣」,我們一起運用其中的智慧,幫助你和孩子輕鬆制訂並實現蛇年的「小習慣大計劃」。
2025-02-16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改編英國女作家菲爾丁(Helen Fielding)同名小說的《BJ單身日記》,由《星夢女神:茱地嘉蘭》奧斯卡影后雲妮絲維嘉(Renee Zellweger)、《皇上無話兒》金像影帝哥連費夫(Colin Firth)及《摘星奇緣》曉格蘭特(Hugh Grant)主演,2001年上映,成本2500萬美元,結果全球大收3.34億美元;第二三集《BJ單身日記:愛你不愛你》及《BJ單身日記:生得啦Baby》分別於2004及2016年上映,同樣各收超過兩億美元。第3集結局講到雲妮與哥連飾演的BJ和Mark Darcy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榮升父母,迎來兒子Billy;相隔9年,第4集可能是最終章的《BJ單身日記:我為仔狂》(Bridget Jones: Mad About the Boy)在情人節檔期上映,BJ變了寡婦,但依然受男士歡迎,還獲得小鮮肉垂青,完全滿足熟女觀眾的幻想。
2025-02-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每逢情人節,大大小小的宣傳總是以男士為目標,教他們如何跟太太、女友表達愛意。其實要維持親密關係,必須雙方合力經營才有美滿成果;特別是有孩子的夫婦,容易因生活繁重,缺少時間和精力而疏離。透過定期溝通、共享育兒目標、創造兩人獨處時光,不但能為家庭幸福建立良好根基,更能為子女樹立榜樣、帶來安全感。今期找來升學專家蘇廸希(蘇sir)及婚前輔導協談員黃格平(Kobe)分享他們如何維繫甜蜜婚姻關係。放閃之外,也能讓大家偷偷師,為伴侶製造驚喜。
2025-02-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小朋友,既有新衣穿,又有糖果吃,最重要的,是有𢭃不完的利市!利市除了滿載長輩的愛和祝福,也是孩子學習理財的好工具。親子理財專家建議,當子女年屆7、8歲,爸媽便應該主動把利市錢交還他們,通過約法三章,幫助小朋友學習管理財富,建立終身受用的正確金錢觀。
【明報專訊】或許不少爸媽,也常對幼兒的情緒起伏感到困惑,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舉辦講座,教家長們如何化解親子溝通難題。在講座中,臨牀心理學家和社工會分享幼兒腦部發展與情緒的關係,並提供協助孩子調節情緒、說出內心感受的貼士,幫助家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