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誰說文學只能拿着書本閱讀?
2025-0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本來準備好要寫一個最不幸的古仔,但當我重聽訪問錄音時,才赫然發現這也是一個最好笑的訪問。由於笑聲不絕,以致我要不停「倒帶」,反覆細聽那些被笑聲覆蓋了的內容。如果說,一齣笑片的骨幹通常來自一個悲劇的情節,那就讓Colby帶大家來回地獄又返人間一次,春天分手秋天會習慣。時間先回撥至他18歲那一年,即是我們的2017年。
2024-12-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上回寫到《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及要重塑公共圖書館及文化設施的功能和設計,然後呢?原來是要推廣及加強閱讀氣氛,推介優秀作品和鼓勵寫作,並支持出版業界的工作。但藍圖沒列出具體方案,也來不及問上周被免職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只好先參考孕育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韓國,還有同為繁體中文書刊市場的台灣怎麼做,看看本地書籍出版業有何出路。
2024-10-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第一次見到聶華苓的時候,她已經92歲了。2017年秋天,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簡稱IWP)舉行50周年慶祝活動,一直嚮往IWP的我有幸獲邀到愛荷華城採訪。飛機沒有延誤,但我還是來得太晚,聶老師在我出生以前已經從國際寫作計劃總監一職退休,來到2017年,她亦不再經常參加公開活動。不過,她仍是廣受尊敬的IWP共同創辦人、「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無論她是否在場,IWP活動主持人的致謝辭都總會提到「Hualing」這個名字。專程來參加慶祝活動的華語作家,包括1967年參與第一屆駐留的台灣詩人瘂弦,還有香港作家董啟章、潘耀明,內地小說家畢飛宇、李笛安等。他們在愛荷華的那幾天,除了參與慶祝活動,亦會跟聶老師及親友一起到Paul Engle墓前致意、到聶老師的家「安寓」聚會聊天、外出觀光等。同樣長着華人面孔的我,因着記者的身分獲許混在其中一同參與,尋找機會訪問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