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奇招未必人人適用 發呆大腦「熄機」 或變胡思亂想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Google今年搜尋排行榜,全球對「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搜尋量大增,反映大家都意識到要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不知是否這個原因,標榜減壓放鬆的發呆文化亦流行起來。除了有發呆比賽,還有人願意付錢坐「發呆café」或睇「發呆電影」。

研究指發呆能讓大腦唞一唞,激發創意。但專家提醒,發呆亦可能令人胡思亂想,需要小心。

你可能聽過發呆大賽,「發呆café」又聽過未?據報道,發呆大賽起源地韓國,最近又捲起發呆新熱潮,首爾一個大型公園內有一間專門讓人發呆的café,客人進店後要脫鞋、不可談話、手機轉至靜音模式,然後安靜地看書、寫信、喝咖啡、看風景。Café預約迅速爆滿。

韓國「發呆café」成新寵

為什麼有人願意付費發呆?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副總監王蓓恩認為這個「放空商機」很有趣,發呆本身不需要錢,放假到海邊坐坐都做得到,卻被營造成一件有金錢價值的事,「(客人)其實是在購買一種空間環境上的條件,那個條件就是安靜」。當安靜空間成為一種商品,反映社會上的人正正有此需要:「無論疫情前以至疫情期間,(大眾)經歷過所有struggle後,這個需求更為明確。」

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指出,環境轉換有助放鬆身心。走到跟平時生活和工作無關的環境,如郊野,「身體自然會放鬆,放低工作和生活煩惱」;加上café要求將手機轉至靜音模式,客人就可以很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如看書、喝咖啡。

不過,發呆其實是指不刻意思考,腦袋沒有專注做任何事情(disengaged)的狀態。「無所事事」也有好處?翁婉雯表示,平日生活忙碌,腦袋不停思考,「我們慣性個腦熄唔到機」,發呆就能讓大腦暫時熄機。「發呆當中的安定(stillness),我覺得最有用」,有研究顯示,如果有安定、安靜的時間,可以讓神經系統放鬆,減低壓力和焦慮,「在多年前研究已指出,壓力與很多身心疾病都有關」。

翁補充,其他研究亦指出,給大腦一個休息空間,有助頭腦清晰、創意提升,專注和記憶力也較好,「有時聽到有人想不通一些問題,如果出去散步或冲涼,『叮一聲』想通就可能在這些時候發生」。只有「發呆café」才適合發呆嗎?「最理想是遠離工作地方」,但若實際情况不許可,繁忙中抽幾分鐘停下來,也有休息效果。

王蓓恩認為,有空間讓人放慢雖然健康,但別過度期望發呆一定有很正面效果、一定會帶來放鬆。怎樣放慢、放鬆都需要學習,想自己嘗試或推介給朋友時,需留意自己或對方會否正經歷一些情緒問題。翁婉雯亦表示,「因為我們太不習慣不思考、不做任何事,所以通常一停下來,心很難安靜,可能有很多思緒浮現」。如果平日過於壓抑,或有未處理的創傷,可能會勾起強烈情緒。因此,她提醒大家在身心靈self-help時,要留意自己情緒,如果不懂處理,就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發呆看似是繁忙生活的出口,但王蓓恩不敢鼓吹發呆風氣,反而認為應謹慎地看待發呆。她指,腦袋的思考力很強,但想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過程中可能捲入負面情緒,演變成情緒病;尤其對於一些曾經或正經歷情緒困擾,面對生活壓力的人而言,單單鼓勵他們面對壓力、煩惱時發呆「鬆一鬆」,卻沒有提供指引,「他一坐定,思緒可能更為活躍,若腦海跟隨往常模式思考,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聯想,甚至把一些壓力想得愈來愈複雜」;但若能給予適當指引,「好似心有個錨」,當事人內心才能安定下來。

要讓身心靜下來,靜觀是方法之一。發呆與靜觀乍看相似,其實大有不同。王蓓恩表示:「發呆有一點隨機,有機會讓人靜下來,但亦有可能會令人胡思亂想;靜觀則有指引,讓人知道怎樣鍛煉內心……靜觀是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經驗。」即是透過日常生活的靜觀訓練,從細微之處觀察當下的身心反應,在過程中有指引怎樣處理這些經驗,例如當心神散亂,學習專注於呼吸,讓內心安定下來。

靜觀有指引 認知當下問題

很多人以為靜觀就是為了放鬆,其實遠不止於此,從中可讓人認知到當下經歷的問題,打破以既定方式回應問題的習慣,想闊一點,看到其他更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處理方法。大家與其特意找時間發呆放空,不如在日常生活的忙碌與平靜身心間尋平衡,只要專心一志做一件事,更能在生活貫徹這個平衡狀態、持之以恆。

翁婉雯亦表示,靜觀對身心好處的研究較發呆多。王蓓恩留意到近期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提出治療抑鬱症時,相比起以往慣常以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指引草擬版本建議醫生先採用認知行為治療、靜觀、冥想等方法處理。香港同屬忙碌社會,可以參考英國例子,在個人、社群或政策層面推動靜觀。●

入戲院看飛機穿梭雲層40分鐘

今年韓國上映了兩齣「放空電影」,一部看天空浮雲,一部看營火,實時拍攝,沒有情節,就似是港人熟悉的《魚樂無窮》。買飛入戲院看飛機在雲層穿梭40分鐘,真的可以「在雲霧上」休息一下?

重複影像、聲音、動態 易放鬆

「現在都市人真的很需要放鬆,所以只要是幫助放鬆的事物都可以成為潮流。」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表示,該飛行電影利用了舒適的天空畫面,給予身體放鬆的信息,「就像我們帶領鬆弛練習時,也會用到意象,例如想像在一個很舒服的地方躺下、在海上漂浮等」。

至於看着營火搖曳,聽着木柴劈啪作響,翁婉雯認為有催眠效果,「重複的影像、聲音、身體動態,都會令人很容易專注和放鬆」,而催眠就是在專注和鬆弛狀態,令人較容易接收提示,帶來感覺、情緒或行為上改變, 如放鬆、減壓、提升自信等。別以為催眠只會在心理治療中出現,日常生活中也會進入這個狀態,「如看電視、電影令人很容易忘我,沒有了煩惱,就是因為很專注、投入,如果劇情開心興奮,你也會受感染」。不過她又指,不是每個人看這類電影都會覺得放鬆減壓,效果因人而異。

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副總監王蓓恩指,暫時未見有這方面研究,但有人觀看這些影片感到放鬆,或許是因為身心在日常生活中需同時兼顧很多事物,容易超出負荷,但這些影像及聲音讓他們專注在一點,有如錨一樣讓散亂的心定下來,只專注一件事。

●放鬆貼士

身心放鬆好App推介

「香港人事事『要快』,不要浪費時間,其實讓自己休息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對身心的投資。」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鼓勵大家用多點時間讓大腦休息,放下手機,放慢腳步,專注做一件事,無論發呆、靜坐、飲杯茶、做伸展運動都可以。「照顧自己的時間當然愈多愈好,但如果太忙,每天用5至10分鐘,都好過沒有!」

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副總監王蓓恩表示,我們每日都面對壓力,應每日花時間清理,如寫書法、散步等,避免積累。坊間有不少免費應用程式,透過簡單語音指示練習靜觀,她推薦賽馬會與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聯手推出的「樂天心澄」、新生精神康復會的「newlife.330」(圖)和常霖法師的「停一停心呼吸」。但若本身有情緒困擾,建議向專業人士求助。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