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十多年前一個復活節,當時17歲的志揚與一班好友在觀塘市中心遊逛,行經一大型商場建築地盤,想走到對面馬路,卻不使用行人天橋,竟跨越欄杆橫過車來車往的隧道口。一班年少氣盛的小伙子一一完成危險動作,惟走得較慢的志揚被一輛四驅車撞倒昏迷,身體重傷,包括骨折、脾臟爆裂、小腦嚴重受損,生命垂危。
媽媽趕到醫院,看見令人慘不忍睹的情景。病牀周圍放滿儀器,志揚的血流到牀下,醫生不停為他輸血和急救。志揚在1星期內接受了5個大手術,卻依然昏迷不醒,醫生說蘇醒機會很微。有一天,志揚父母為已昏迷多天、手腳肌肉萎縮致皮包骨的志揚塗抹藥膏,滋潤他的皮膚。當時,不懂唱歌的爸爸對着兒子唱粵語金曲《前程錦繡》,志揚開始有反應;其後,情况逐漸好轉,雖未完全清醒,但醫生參考相關醫學指數後,認為他適合轉到療養院。在療養院不到1星期,即昏迷41天之後,志揚終蘇醒過來。
2013年調查:香港殘疾近60萬人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3年的調查,估計全港約有578,600名殘疾人士,他們有至少一項與以下有關的殘疾類別:身體活動能力受限制、視覺有困難、聽覺有困難、言語能力有困難、精神病/情緒病、自閉症、特殊學習困難、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無論導致殘疾的原因是意外、患病或天生,他們都需要接受復康治療和訓練。2009年1月,社會福利署把當時的家居訓練及支援服務轉型,並按地區劃分,成立16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靈實將軍澳及西貢地區支援中心(下稱DSC)是其中之一。透過DSC,殘疾人士、其家人及照顧者都可獲得適切支援,幫助他們改善身心狀况,繼而融入社區。
興趣小組+職業實習 發揮所長
志揚出院及休養之後,成為DSC會員,接受各種支援,包括個人發展計劃,讓他按個人興趣參與活動及小組,發展潛能及提升生活質素,令餘暇更多姿多采。計劃內容包括社區認識、家居生活、職業技能培訓、人際相處、情緒處理、藝術體驗、運動技能、興趣培養及技能學習等。目前,志揚參加了「全人教室」,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參與性質多元化的小組,如足球班和靈性關懷團契,令生活更充實。他亦在靈實創毅中心接受職業實習,該中心鼓勵他就業及發揮所長。
本身能力較高的殘疾人士,可藉着訓練或參與活動,增加自信並逐步回到社區;而能力稍遜者則需更多針對的支援,例如痙攣(spasticity)、身體有攣縮情况或因中風致攣縮的人士,他們因身體機能上的限制,影響了對自己身分和價值的觀感,被患病的感覺支配了生活,因而失去參與社交活動或接觸社會的意欲。
為幫助這些人士重建正面、快樂、獨立、自主的生活態度,DSC獲得公益金資助,2020年10月推出「舒筋樂活新里程」計劃(ReLive Project)。運用一對一個別生活模式重整方案、復康運動訓練小組、樂活新生活態度小組等,在平常的痙攣復康之外,加入職業治療心理健康的概念,務求讓服務使用者更有效地自我管理痙攣及攣縮的情况,重塑對生活的態度,建立身心健康的生活模式,重獲自信自主的身分認同感。「舒筋樂活新里程」是一項創新計劃,希望填補服務的縫隙,幫助殘疾人士融入社會。
計劃開設家長小組互助
另一個同樣運用職業治療介入,是「創我天地」自閉症青年成長適應計劃(My Way Project)。計劃已圓滿結束,在4年間幫助了1080名服務使用者。「創我天地」首創「行孖咇」模式,從評估、制訂以至執行「個人適應計劃」,均由兩名個案經理(社工和職業治療師)共同管理,針對自閉症青年行為問題、成長需要、想法和理解能力,輔以感覺統合等職業治療法,對症下藥。「行孖咇」支援更快到位。
我們正擬推展多項新計劃,包括擴展對殘疾人士家長的支援,例如開設家長互助小組,鼓勵同路人互助,一起解決照顧上的困難;亦希望透過靈性關懷和團契等活動,定時讓家長們相聚,彼此分享、鼓勵和支援,並邀請家長擔任大使,幫助特別有困難的會員,協助家長自助,然後互助。我們亦希望加強隱蔽殘疾人士支援服務。這些因不為人知原因而與社區脫節的人士,需要特別關顧,期望透過地區或屋邨互助委員會、社會上持份者、家庭服務工作人員和街坊等提供資訊,找出隱蔽殘疾人士,然後適當跟進。
殘疾人士及其家屬都是社會重要成員,須予以尊重,期盼藉着加強地區支援,讓更多人融入社區,為社會發展增添動力。如欲進一步了解殘疾人士的地區支援服務,可致電2702 6002。
文:余佩玲(靈實將軍澳及西貢地區支援中心營運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