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食事:國族主義產物:Pad Thai與政變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11日

【明報專訊】泰國上月的國會眾議院大選結果仍未塵埃落定,在選舉後60日內,選委會仍有機會DQ參選人資格,待確認結果後總理人選須經由參眾兩院投票產生。現時最大隱憂是,會否重演2020年未來前進黨(現為前進黨)被法院裁定解散,而非外界一直關注軍方會否發動政變。國際間有此觀感,源於泰國近百年來軍事政變頻繁。惟歷史上,軍政府與王室、民眾關係並非全然對立。當中任期最長的總理、獨裁者披汶藉政變冒起,最終因站錯邊而被推翻。而他任內大力推動國族主義政策,Pad Thai亦應運而生,以麵食來代表盛產稻米的國家,是否披汶的另一個錯誤?

正宗Pad Thai不是橙色

去年底遊泰,趁着早上空閒,報了一個安排逛傳統街市行程的半天烹飪課程。早上8時多已過了買菜的高峰時間,跟着導師穿梭在教室附近、依然熱鬧的Soi Prachum Market,她一邊以英語向我和兩個日本女生介紹食材,一邊講解泰國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如棕櫚糖除了超市見到的餅塊狀和砂糖狀,當地人習慣在菜市場購買一大盒焦糖色、膏狀的,賣棕櫚糖的小攤販也會每天新鮮磨碎椰肉,這些椰子粉在加水後,可搓揉成新鮮椰奶,比罐裝椰漿更帶椰香和健康。拿着食材回到教室,煮了4道泰菜,當中的Pad Thai比平常香港吃到的,顯得「蒼白」。因正宗的Pad Thai應為淡淡褐色,而非香港常見加了茄汁的橙色,也不加新鮮辣椒或辣醬。Pad Thai其實不應譯為「泰式炒金邊粉」,因「金邊粉」為民間謠傳這麵食由柬埔寨金邊傳入泰國,而事實上Pad Thai的主食材料為粿條(Guay Tiew),源自潮洲,早在阿瑜陀耶王朝(又稱大城,1351年至1767年)年間由經商漢人帶入泰國。Pad Thai直譯為「炒+泰」,據指由Pad See Ew改良而成,See Eu指豉油,即平常泰菜中的泰式濕炒河。在東南亞地區類似Pad See Ew的菜式,如馬來西亞也有Char Kway Teow,即音譯「炒貴刁」的炒粿條。Pad Thai多用Sen Lek(麵+幼),Pad See Ew則用Sen Yai(麵+寬)的粿條,但在菜名上沒有規限使用哪種麵類。

「泰」之味是什麼?

按Pad See Ew的命名邏輯推論,Pad後方配上的字詞是指醬料,有別於中文菜名會以麵類作結。那被統稱為「泰」的味道是什麼?泰國料理中,一般能以鹹甜酸辣苦概括為最主要的五味,Pad Thai基本以魚露的鹹、棕櫚糖的甜、羅望子醬的酸組合而成,再以伴碟的青檸、乾辣椒碎、砂糖、花生碎,按口味自由調配,而苦味主要來自伴碟的生韭菜。現時Pad Thai多配以蝦仁或雞肉,在最初Pad Thai只下乾蝦米提味,沒有其他海鮮和肉類。發展至不同省份變化出各種組合,但除了遊客區外,加了不同配料的炒麵大多不會稱為Pad Thai,如泰國中部的素可泰(Sukhothai)地區,會在Pad Thai加類似叉燒的烤豬肉,稱為Guay Tiew Sukhothai,菜名與船麵Guay Tiew Ruea(粿條+船)相近。也會用生產麵條的尖竹汶府(Chanthaburi)命名,超市買到的乾粿條包裝上會印着「尖竹汶粿條」,而加了蟹肉的Pad Thai稱為Sen Chan Pad Pu,即「麵+尖竹汶+炒+蟹」。

獨裁者的「文明政策」

Pad Thai面世的原因,除了戰爭令稻米短缺,政府鼓勵民眾以用含米量較低的粿條為主食,以及為了建構國家身分認同,以調味抹去粿條和豉油這些中國食品的色彩外,與此同時,也是向外推廣「泰國」的形象工程,由落後的暹羅(Siam)進化至文明的泰國,富東方主義的異國風味之餘,小孩和外國人也能較易接受,因此把辣和苦這兩種味道只作為選項。而為Pad Thai加添酸味的羅望子醬,也是後來才被廣泛使用。

上世紀40年代才出現的Pad Thai,跟Sawadee這問候語一樣年輕,出自當時獨裁者披汶推行的「文明政策」。陸軍出身、曾留學法國的披汶屬人民黨一員,人民黨由當時精英分子、不少有留洋經歷的文官武將於1928年組成。該黨在1932年6月24日發動暹羅立憲革命(Siamese Revolution),推翻自素可泰王朝(1238-1448)起的君主專制,改為奉行民主式的君主立憲制,是自1912年以來首次政變成功。但人民黨中不同派別互相鬥爭,被保皇派推舉為泰國首位總理的披耶‧瑪奴巴功,上任後打壓立憲派,翌年被少壯派的披耶帕鳳推翻,也成為首個被軍事政變推翻的政府。自此泰國政治便捲入軍事政變推翻民選政府的惡性循環。

軍方與王室

1932年的政變相當和平,主因是改革也為了保住王室的面子。泰國一直重複一種歷史論述,主張自己是東南亞中唯一沒被殖民統治的國家。地理上處於英法勢力之間,原本雙方都有所顧忌,對當時仍稱暹羅的泰國相對有利,但19世紀末的「RS 112」事件,朱拉隆功王自視過高,不再對列強割地退讓,意圖向在湄公河左岸擴張勢力的法國競爭,宣示領土主權。但兵力懸殊,法國步步進逼,攻佔盛產粿條的尖竹汶府,以及離曼谷200公里、位於東南方的桐艾,經此一役泰國不但失去更多土地,也要去支付巨額賠償。人民黨上台後把王室的錯誤決策,塑造為受害者,與國民一同經歷被外國列強逼害的國殤,主張政變推動改革,不是為了推翻王室,而是為了振興國土。

禁嚼檳榔、演通俗傳統歌舞

披汶在1938年上任後,大力推動極端國族主義政策,在1939年6月把國名由暹羅改為泰國,Pad Thai便隨着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法令而出現,例如改國名後實施國旗國歌法;推動泰人購買並使用國貨;以罰款禁止人民嚼檳榔,嚴厲管制人民衣著外觀齊潔,不准袒胸露臂,必須穿鞋,女性要戴帽等。文化藝術方面,禁演通俗的傳統歌舞。披汶簡化泰文文字與語法,除了上述提及的Sawadee,男性說話用「Khrap」、女性用「Kha」收尾,也是在當時確立,就連國民改名也有規管。披汶先後在任泰國總理15年,是歷來最長,但當中曾被軍事政變推翻,4年後捲土重來再上任(4年間包括了任期最短、僅17日的總理他威.汶耶革)。

最終推翻獨裁者披汶的,其實是披汶自己。因他在二戰期間與日本結盟,使戰後泰國在國際間處境尷尬,當時反日、反披汶的自由泰運動接受英美援助,推動政變,實際獲軍政府默許,以維持泰國主權,不被外國勢力伺機入侵。回看上月選舉,泰國當地輿論普遍認為,軍方發動政變機會甚微,除了因為軍方高調公開保證外,軍政府在巴育治理下無力重振泰國疫後經濟,強行推翻選舉結果或惹起更大民憤。民眾以選票表態支持主張削減王權的改革派前進黨,軍政府若輕舉妄動,甚至會牽連到民望不如其父的泰王拉瑪十世。但現時無法排除巴育會利用政變以外的手段去扭轉選情。值得留意的是,不少軍營選區的票也投給改革派,軍人也非完全靠攏王室,而是主流民意的一部分。時至今日,軍方勢力在王室、人民與文人政府間,依然維持着微妙的張力,如Pad Thai的五味說不準的紛陳。

食譜

【材料】(二人份)

羅望子醬……4湯匙

棕櫚糖/紅糖……3湯匙

魚露……2湯匙

水……3湯匙

菜脯/冬菜……3湯匙

蝦米……2湯匙(可略)

豆乾……1塊

雞蛋……2隻

紅葱頭……2至3粒

蒜蓉……1湯匙

金邊粉(尖竹汶粿條)……1/4包(約100克)

蝦……180克(隨喜好增添分量)

韭菜、芽菜……少許

【伴碟(每碟)】

青檸半個,隨個人口味加添花生碎、乾辣椒碎、砂糖、生韭菜或生芽菜,亦可配香蕉花食用。

【做法】

1.金邊粉泡冷水約半小時;中小火煮溶棕櫚糖,一邊攪拌一邊加水、魚露及羅望子醬,醬汁滾沸後關火備用

2.蝦米、菜脯冲洗後,榨乾水分及切碎,豆乾切丁,韭菜切段,紅葱頭略切,瀝乾金邊粉剪半

3.紅葱頭、蝦米、菜脯、蒜蓉爆香後加豆乾(如用白色豆乾或較大的蝦,宜先煎過再下鑊)

4.金邊粉、醬汁和蝦下鑊拌炒,推出中間位置加蛋,待成形炒勻,加少許芽菜、韭菜後關火拌勻

文、圖˙ 呂晞頌

{ 美術 } 陳瑞麟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