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垃圾:三無大廈 旺角餐廳 先行先試試到乜?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07日

【明報專訊】上周起,政府在14個地點開展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提早審視8月全港推廣時會遇上的問題。未待政府提交試行報告,記者在實施首天到訪深水埗及旺角試點,觀察到「三無大廈」樓梯間3張垃圾徵費海報全被撕爛;再動手打開垃圾,發現同一垃圾袋,可有多種使用模式,餐廳扔出的垃圾袋則破了個洞,液態廚餘險些漏出。

簡介:垃圾收費計劃討論足足廿年,這減廢火車頭終將在今年8月開動。垃圾打包後不再視不見為淨零成本,只盼大家想多一步,從源頭減廢,多多回收。經濟誘因加上監察執法,能否推動不太環保的人踏上減廢旅途?這欄目邀請社會各界打開朝夕相對的垃圾,一同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人與垃圾將經歷不一樣的關係。

■試點一:住戶怨麻煩 宣傳海報被撕

深水埗北河街15及17號的7層高「三無大廈」,是先行先試計劃的試點之一。記者上周一下午6時開始,在大廈樓下記錄居民扔垃圾的情况,為時一小時。「你唔好問我,乜鬼徵費呀,麻煩到死。」一個出門並順便扔垃圾到對街黑色660公升垃圾桶的女士不願受訪,只抱怨了兩句。

她跟從政府指引,使用先行先試當天派發的35公升綠色指定袋,棄置約2公升的家庭垃圾。袋子沒有封口,裏面有紙巾、外賣膠飯盒、湯渣廚餘和用普通膠袋裝載的垃圾。膠袋外標語「揼少啲,慳多啲」被紅色筆迹圈住,女士做到了前半句,後半句就未必適用。

同樣住在這棟大廈的譚小姐讓我進樓,剛進大閘,就見到當天開始先行先試,其中兩張提醒居民日後要記得買指定袋,另一張標記大廈附近的回收地點;卻已失去解說作用。

譚小姐說,這些海報早上還是好好的,可能是鄰居對政策煩躁,破壞發泄。環境保護署在今年1月起開始為先行先試準備,包括物色試點、與試點管理人員磋商等,也表示試行期間會向試點免費提供指定袋及標籤。記者在大廈看到數戶人家的門口,各有一綑先行先試指定袋,上有便條說明「不能作為正式收費後指定袋用途」。然而,譚小姐稱沒有收到指定袋,據她了解,相熟的5戶鄰居,只有一戶收到。

不少記者於下午及晚間時分,找這棟大廈的居民採訪。原來這裏的處理垃圾的安排跟一般唐樓不同,沒有聘請倒樓清潔工或承包商,居民一般在早晨自行扔垃圾。譚小姐說:「我今朝一早已經掉了垃圾啦,沒用指定袋。」有頂樓租戶嫌免費派發的指定袋容量不足,而譚小姐就說35公升的袋對自己家來說較大,通常重用買菜時商戶派發的膠袋就足夠。

收到不指定袋 續用普通袋

「怎麼講呢,其實我到現在才知道今日實施,我們都是這樣生活,拿不了袋就會繼續用自己的袋,如果它(政府)話犯法我們都沒辦法,你們(政府)跟進得不足,沒人跟,我們怎麼辦,其實環保署沒可能24小時派人跟着我們掉垃圾。」譚小姐即場致電環保署熱線查詢,但或許因為當天是公眾假期,沒人接聽。

環保署在上月的立法會討論文件表示,先行先試計劃的目的,在收集運作數據及透過意見調查,收集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檢視他們對實行垃圾徵費的準備程度及可能遇到的問題,計劃在5至6月提交報告。就此,譚小姐認為政府要多跟居民溝通,確保每戶知道垃圾袋怎麼買和用,也要派人指導資源分類回收。

記者離開北河街前,文首不願受訪的女士所扔出的垃圾袋,已被鄰近民居的垃圾袋淹沒。這裏距離醫局街垃圾收集站約100米,每隔數小時會有食環署外判清潔工來更換垃圾桶。若政府要收集這個試點的先行先試運作數據,恐怕有點難度,因為指定和普通垃圾袋混雜,而且無法區分哪袋是從試點扔出,哪些不是。

■試點二:「混合模式」:共用、各用或不用指定袋

長沙灣道58號是另一個三無大廈試點,大廈有聘請倒樓清潔工,記者上樓觀察試行狀況。這裏的海報受到較好對待,沒有被撕爛。在樓梯間,記者看到3種不同的扔垃圾模式:同層住戶共用75公升指定袋、各自用指定袋,以及沒有用指定袋。從指定袋中可見,有住戶沿用普通垃圾袋,有的把可回收的物品放在樓層垃圾桶旁,另一些則不做回收,把快遞紙、膠包裝直接棄置。

試行範圍小 難反映使用情况

記者向關注劏房戶回收的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查詢,他說先行先試範圍小,未必能反映市民有多積極使用指定袋,另外提示得較遲,都需要改善。若有機會再試,可以考慮要求處所自己買袋,以及將測試轉為按重收費,如此,可以看出不同試點怎樣扔垃圾和處理大型垃圾的方法。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擔心部分住戶會儲起先行先試派發的指定垃圾袋,留待在徵費真正實施時使用。陳永傑則做了個少人留意的計算:「(試行期間)一個月派足30個15公升袋,相比之下,日後三無大廈住户每個月只會有20個,所以不排除有人會儲起之後用。」

記者再向深水埗東區議員陳國偉和林偉文、南昌西關愛隊和環保署了解幾個試點的情况。陳國偉認為,海報被或沒有被撕爛,不一定代表民怨,「其實三無大廈沒有特別規管張貼海報,無論梯間還是哪裏都很自由,如果撕爛了未必一定是對政策不滿,以前防疫抗疫資訊都有這個情况」。

陳國偉對收集試點運作數據的可行性有保留,他說過往有團體在區內三無大廈做減廢減排的計劃,為了比較準確收集收據,有的甚至上門派垃圾袋和收集垃圾,或者樓下收垃圾稱重量。「就算是這麼點對點,他們都反映數字不理想,因為三無大廈流動比較快,現在是這批住戶,下兩個禮拜去,可能已經不是同一批。」

他說近月做了很多街站,向市民講解垃圾徵費,邀請局方、居民、管理公司和法團到解說會交流,「的確有居民因為不理解,覺得突然實施好煩呀,但經過我們講解原意,其實大家都ok的,整體大家都想為環保出分力」。他認為先行先試計劃重要,「真的去試吓,看看落地做會怎麼樣,之後做得更完善」。林偉文及南昌西關愛隊未在截稿前回覆。

■試點三:餐廳自願參與 望「有個經驗」

時間到了晚上9點半,記者往旺角餐廳試點「鋿晶館」打開垃圾。看到鋿晶館後方黑色660公升垃圾桶,裝有半滿的100公升指定垃圾袋。袋子沒有打結封口,而袋側破了個洞;因袋內液體廚餘容易灑出,為免造成清潔人員麻煩,記者決定不深究指定袋內有什麼垃圾。鋿晶館門口亦擺放了一個七成滿的指定袋,正待清潔承包商稍後連同整棟大廈的垃圾一併收走。

店長陳先生表示,這次為了配合政府、提供意見而自願參加計劃,希望「有個經驗」。晚上9點35分,有環保署的職員來巡查,與陳先生商談10分鐘後,到後巷拍攝垃圾桶,也拍桶旁的雜物,沒有回應記者的查詢。陳先生說,他們每日獲派1個50公升和9個100公升垃圾袋,符合用量需要,若有需要更多,可以向署方要求,若遇上問題,可以日後反映。他說不知道後巷膠袋的破洞是誰造成,但說指定袋不難用,「都是以往這樣用啫」。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在日前記者會表示,擔心試行期間收集的數據未能反映真實情况,認為若試行成效欠佳,可考慮採取「先易後難」或「分階段」實施,如先在非住宅處所推行。

試行第3日 環保署再派袋

記者上周三再訪兩個深水埗試點,遇上環保署正在擺街站。在北河街的職員僅指因有街坊說沒收到袋,所以到場派發,並解答問題。

環保署回覆記者查詢指,就兩個「三無」大廈試點,專隊人員自3月下旬開始安排逐戶探訪,並於4月3日在大廈前設置街站,向住戶講解「先行先試」、派發指定袋、支援及聽取意見。專隊人員會在試行期間和各試點人員及市民保持溝通,在適當時候到現場視察,收集數據及分析。對於沒有使用指定垃圾袋的住戶,署方會盡量加強宣傳教育和保持溝通;亦會因應各試點需要,不時調整提供的指定袋及標籤數量,而試行期間的指定袋與正式徵費後的指定袋一樣,但會在每個「先行先試」專用袋加上記號以作識別。

早前本報從政府中人獲悉,立法會內反對垃圾徵費的呼聲高。常在北河街15至17號試點大廈對出擺攤檔的拾荒婆婆說,徵費好麻煩,其實讓人拾荒擺賣更便民和環保:「我成日被人趕走,回收紙皮、膠樽現在收得很便宜,入樽機又成日爆。其實好多人好窮,我們便宜賣拾荒的東西,也幫吓再循環。」

市民如對垃圾徵費有疑問,可致電環保署的顧客服務熱線(2838 3111)查詢。

文˙ 梁景鴻

{ 圖 } 梁景鴻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