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獲國際認證 深圳大吸觀星客 暗夜經濟 星星引路?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9日

【明報專訊】深圳的夜除了吃喝玩樂,還有漫天星斗。深圳西涌去年成為內地首個國際暗夜社區(International Dark-Sky Community),當地為減少光污染,推行一系列照明管控措施,推動「暗夜經濟」。香港偏遠鄉郊素來是觀星勝地,但據鄉民說,天文愛好者近年反而多入西涌觀星,明明看的是同一個天空,難道西涌的星星較香港吸引?2024至25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提到旅發局會推動「城市漫步」等沉浸式深度遊,包括野外觀星,西涌的例子反映觀星旅遊需政策和社區配合,香港可如何借鏡?

離島光污染增 影響觀星

在網上搜尋香港觀星好去處,位置集中於西貢和大嶼山等離島區,反正就是離市區的燈光愈遠愈好。Uncle Wing在水口村住了逾40年,一直經營家族士多生意,記者看到士多門外還立着一個鐵牌寫着租屋中心,問Uncle Wing是否會出租房屋給遊客,例如天文愛好者,他說沒租很久了,「20多年前吧,香港天文學會在水口村租了一間屋觀星,但10年前沒再租了,都返大陸了」。Uncle Wing接着說,水口村以前度假屋林立,自赤鱲角機場落成,多了外國人搬進東涌,房子多長租或賣給外籍居民,近年鮮見留宿的觀星人士。Uncle Wing看不到星星,倒是看見漁船燈光,他兩個星期前上伯公坳,往南面的水口灣海面一看,「嘩,為什麼那麼多燈光呢?」原來有很多人出海釣墨魚。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下稱可觀中心)天文主任許浩強經常走訪世界各地觀星交流,他說南大嶼一帶,即水口、長沙、貝澳和石壁「全都是很優質」的觀星地方,而且每處都有度假屋出租,他認為在這些地方推廣自然保育和天文教育,帶動旅遊業是不錯的主意。不過他留意到,這些地方的觀星條件正受威脅,一是港珠澳大橋開通後來自三地的光污染,二是海上不時出現漁船燈光。許浩強說他跟一些住在南大嶼的朋友經常監察這些漁船,甚至曾向海事處和漁護署投訴和開會討論,解決源自非法捕魚的燈光,「有些住在大澳或者南大嶼的朋友,最近都很痛苦,海上有燈光射進他們的家,那是漁船的燈光」。雖然海事處和漁護署均意識到問題嚴重,承諾會跟進,但似乎仍未具有效阻嚇力的措施。

觀星台欠配套「少人用」

許浩強說深圳西涌被國際暗天協會認證為國際暗夜社區,或許是對香港的提示。他解釋,要成為國際暗夜社區並非要有最美星空,而是要展示為保護夜空的貢獻,如實施和履行高質照明規範、暗夜教育以及市民對暗夜的支持。許浩強認為與西涌隔着一個大鵬灣的西貢「絕對有條件獲得認證」。西貢萬宜水庫西壩有個24小時免費開放的天文公園,內有望遠鏡和追星儀等觀星設備,還能躺在斜椅上憑肉眼追蹤星迹;距離公園約100米則是設露營區的水上活動中心,配套算是充足。萬宜水庫再往東一點的大浪西灣,則有漁護署和建築署合建的西灣觀星台,但許浩強發現觀星台「沒什麼人用」,有點可惜,他說政府須考慮增加配套支援,例如改善交通和像推薦深度遊打卡點般介紹觀星路線,讓市民善用現有資源觀星,並推行天文教育。

漁火閃閃趕絕星光

不過許浩強認為本港如要發展觀星旅遊的暗夜經濟,其先決條件是推行減少照明措施。他稱天文公園10多年前開放時,他每晚或可看見數百顆星星,近年再訪,星星數量「少得很緊要,可能天氣好也只看到幾十顆星星」,能見度大減的主因是光污染。源頭除了西貢市中心的萬家燈火,還有漁船開大燈作業,他曾嘗試數海上燈光的數量,「數到100覺得太累了,沒再數下去,但(至少100盞燈)也很誇張」。

現行《船舶及港口管制規例》和《商船(本地船隻)(一般)規例》管制捕魚燈光,違例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00港元,許浩強認為罰則對漁船老闆「不痛不癢,所以他們冒險去做」,又或是漁民多在海上生活,幾十年來已習慣,要他們守法或需多花一點時間。許浩強甚無奈,他作為天文老師,有時被學生問起郊野公園或一些觀星熱點為何有那麼多燈光,他也難以解釋,「政府沒嚴謹執法,或者沒有做好教育令漁民跟從,這問題一時三刻難改變」。

路燈加罩限色溫 深管控社區照明

為了重現星空銀河,助發展旅遊經濟和夜經濟,深圳3月起實施《暗夜社區光環境規範》(規範),規定暗夜社區無光區域的夜空亮度,以及社區經營者應響應配合暗夜社區的照明管控,措施包括要求戶外燈光統一標準為色溫在3000開氏以下的暖色調;向下照射,避免向天空照射。另外,在保障海上船舶正常航行的前提下,對初始光通量(發出可見光的初始值)逾1000流明(lumen)的光源進行完全遮蔽,使燈光只向海面照射。許浩強不時會到深圳西涌考察,他留意到當地的路燈都會加上遮光罩,令燈光只照射地面,不會分散上天空,除了減少光污染,也可以省電,香港或可仿效。

台灣合歡山有個暗空公園,在它未被國際暗天協會認可前,許浩強從未曾到訪這個公園,「完全唔認識」,他相信暗空公園、暗夜社區這些認證能吸引遊客。合歡山暗空公園下是聞名的清境農場,該處民宿設施完善,更配合推廣觀星活動,在民宿內設置天文望遠鏡。許浩強隨即想起,上月他有個非天文發燒友的朋友,去台灣旅行,在清境農場住宿,特意租車到合歡山暗空公園,「我好奇他為什麼知道這個地方,原來他一去到台中機場,或者民宿,已有宣傳介紹合歡山暗空公園」。他說政府的支持和暗夜社區認證能鼓勵社區持分者協力減少光污染,自發配合旅遊業發展,「香港的大自然是一個寶藏,是推動旅遊業的好招數」。

港戶外燈光約章如「無牙老虎」

無論民間如何努力推動,許浩強說:「政府不配合其實做不了事,政府一出手,所有事都能有很大改善。」譬如燈光照明政策。環境及生態局2016年推行《戶外燈光約章》(《約章》),去年實施《約章》優化版,邀請戶外燈光裝置的擁有人及負責人,提早1小時、即在晚上10時關掉對戶外環境有影響的裝飾、宣傳或廣告燈光裝置,但參與屬自願性質,許浩強說《約章》被業界戲稱為「無牙老虎」。許浩強並非要主張強制規管燈光照明,他認為減少光污染主要應從教育入手,「不是因為要觀星而熄燈,而是因為(過於強烈的)燈光好影響人生活」。

最近提及環保教育,總是離不開回收、走塑和減廢,還有自然生態如濕地,其實除了陸地上的一切,我們的天空也需要保護。在鬧市不難看見LED巨型電視幕牆,許浩強說不能小覷這些城市燈光,因為光傳播速度很快,假如天空有煙霞或薄雲,便能將那些燈光折射上夜空,「令郊外愈來愈少星星」。

至於香港能否打造國際暗夜社區,比肩深圳西涌,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組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講師梁振聲感覺不太樂觀,「短期內有難度,因為有不少地方需(社區和政府)協調」,但發展觀星旅遊值得考慮。日食、月食和流星這些重要天象是闔家歡的日子,總會引來遊人。梁振聲猶記得2001年11月19日的獅子座流星雨之震撼,難忘數百顆流星「衝下來,砰砰聲」的景象。他當時身處西貢,看到一家大小通宵觀賞,散場時要警察幫忙分流。

方才提過的觀星地點,包括深圳西涌,都是環境開闊,地勢較高,有山體遮擋城市燈光的地方,不過梁振聲表示觀星不一定受天氣和環境限制,在路邊也可觀星。2009年是國際天文年,可觀中心在各區舉辦了大型「路邊天文」活動,路邊天文由美國天文學家John Dobson發起,他把望遠鏡帶到市區或人流密集的地方,供途人免費欣賞日間或夜間天象。梁振聲也曾試過在尖沙嘴路邊擺電波望遠鏡,有好幾個外國遊客躍躍欲試,他興奮道:「這不是有點夜繽紛的意味嗎?」電波望遠鏡外形像鑊,有別於光學望遠鏡,它接收天體的無線電波,從無線電波圖看到「星星」是一團不同顏色的光,將無線電波轉化便能聽見星星的心跳,是撲通撲通的聲音。梁振聲指,用電波望遠鏡觀星不分晝夜。路邊天文這概念看上去挺符合《財政預算案》提到的「城市漫步」主題沉浸式深度遊。若發展觀星旅遊,他認為能一改香港較商業的旅遊形象。

天文+生態 發展南大嶼

政府近日發表《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的研究建議》(《建議》),當中具高生態價值的水口會着重自然教育,介紹具保育價值的沙坪及馬蹄蟹等。水口是觀星熱點,記者問梁振聲在自然教育中加入觀星元素是否合適,他說:「連繫上天文很合理。」若能在導賞體驗講解動植物生態和天文,「幾樣東西一次過教都幾好」。

《建議》擬邀請水口村村民作導賞員介紹地區傳統習俗,Uncle Wing暫未深入研究政府的保育方向,但關於帶團講解,他說村民未必有豐富知識,不過政府或其他團體有此打算的話,他甚歡迎。他留意到水口村現時有村民帶導賞,例如村子裏的婦女會帶外來小朋友入村,遊覽壁畫、樹林和舊建築,講解水口村發展歷史。

對於保育發展,Uncle Wing稱村民的支持和反對態度各半,若以保育的名義令村民無法發展,村民大多不認同。他舉例說香港觀鳥會獲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於2021年開始與水口村合作,展開「山海之間──水口自然保育管理計劃」,觀鳥會與村民商討收回部分已荒廢逾40年的田地種禾稻,以吸引雀鳥,有村民反對。他說原居民的男性後人成年可免補地價在私人土地建屋一次,即建「丁屋」,如果私家地被納入保育地帶,變相令村民無法行使「丁權」,使村民反感。Uncle Wing又認為生態康樂走廊的願景是好,但也要有相應配套才能做到,例如增加來往東涌經水口村到大澳的巴士班次,才能方便遊客到訪。

【社區旅遊篇‧二】

文˙ 姚超雯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