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點學堂:換位了解情緒需要 小學雞扮師奶 學非暴力溝通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06日

【明報專訊】乜乜乜學校9月正式開課,第一課先教情緒,請來精神健康急救導師、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創辦人細C設計課程。5位小不點主角對情緒並不陌生,大多試過「發爛渣」後遭大人指摘;當看到情緒主題動畫《玩轉腦朋友2》的海報,他們亦能說出情緒角色的名稱。針對高小學生的情緒教育應怎樣教?記者旁觀這節情緒課,再問問主角與老師課後感。

簡介:「乜乜乜學校」不教中英數,邀來各界教師,傳授關乎社會議題的價值觀。新欄目「小不點學堂」與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合作,跟隨5名高小學生上課去,旁觀體驗學習,探索價值觀教育的可能。

上課模式

同輩交流激發思考

細C不時獲邀到學校推廣精神健康教育,這次參考以往活動,以「非暴力溝通」為主題,目的是引導學生明白情緒背後蘊含情緒需要,並認識「非暴力溝通」的4個步驟,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她提到,活動模式考慮高小學生的特性,着重他們彼此互動,「同齡的交流和刺激會讓他們有更多感覺,因為他們未必懂得主動思考,但透過對話、同齡朋友的說話,他們會更加專心,願意代入思考」。相較之下,中學生和大學生則需要私人空間沉澱思考,亦不想引導者說得太直白。

在小學價值觀教育及人文科課程框架內,雖然沒有提及「非暴力溝通」,但部分內容有相似之處,譬如小三人文科會教導學生「表達感受與情緒方面的需要」,建議學習活動包括觀看圖片,指出產生不同情緒的原因,明白人會有不同的情緒。

課堂剪影

表現好奇 愛自由探索

Shelter位於觀塘的共享空間,放置不同有助紓緩情緒的物品,如頌缽、牆上畫作和精神復元人士的感恩日記等。甫抵達課室,5位小不點主角表現好奇雀躍。自由探索時間之前,他們以舒適姿勢坐在(或躺在)地上靠椅,開始由客席老師細C教授的情緒課。記者其後就學生表現,邀請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講師李越民分析重點。

活動:跟花師奶學非暴力溝通

時間:20分鐘

流程:

.參加者觀看卡通片《我們這一家》片段後,識別片中主角的情緒、行為和背後需要。然後他們扮演不願吃飯的女兒和生氣的花師奶,感受角色在不同處境下的情緒和需要。

記者觀察:

.影片一播放,小不點主角馬上目不轉睛地看着屏幕,很是投入。當細C問及「花師奶」生氣時有何表現(叉腰、跺腳、皺眉)和背後需求(希望女兒有交帶),主角均一一答對,可見他們有能力觀察、辨別情緒,亦懂得聯想情緒背後反映的需要。

.不過,當進行角色扮演時,幾位學生最初有些抗拒,尤其不太願意扮演「花師奶」。

李越民評語(經節錄):

.小五六已是青少年,所以他們對角色扮演會尷尬。若想改善,可用一些戲劇教育的技巧,例如由老師扮演很叛逆的兒子,全班整體扮演媽媽,且規定每個人的說話不能矛盾。做兒子的話他們本色演出,反而扮媽媽勸兒子,他們反思更多。

活動:同你聆聽卡

時間:25分鐘

流程:

.參考以非暴力溝通精神設計的卡牌遊戲「同你聆聽卡」,細C把卡上的情緒詞語放在簡報,包括感激、期待、受啟發等,參加者需從中揀選代表自己的情緒詞語。

記者觀察:

.5位主角均能選出詞語,輪流講解原因及以趣怪表情演繹。

Chinese People(暫名):「開心」(打機時會開心)

好尷尬(前稱芙寧娜):「尷尬」(覺得之前改的名字尷尬)

問號:「好奇」(對這裏東西感好奇,因為第一次來)

IMO:「悶」

Wanderer:「自信」(當遇到比我矮的人)、「期待」(一會兒吃什麼)

細C評語(經節錄):

.其實他們能精準表達情緒,很多時候小朋友不是不懂,反而是不習慣去說,凡事都說無奈、尷尬、開心不開心,簡化了自己的感受。只要給予空間讓他們多說,或者問他、引導,其實他們說到。或許身邊的長輩也不習慣這樣說。

李越民評語(經節錄):

.有個詞語叫emotional literacy(情緒素養),學校教育或有很多限制,未必特別教到。我覺得這個活動是對的,你看到學生的反應都知道,可能這才是他們最需要的情緒教育。

課後檢討

多感官接觸 延長專注時間

情緒課完結後,小不點主角圍成半圓,由社工帶領解說及檢討。他們給予課堂3至4分(5分為最高),惟當獲邀加以解釋時,眾人表現不太積極,不願意詳述或只簡單評價「好玩」。記者從言談間及小冊子紀錄,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對活動之間的小休,即自行探索時的發現最深印象,這些活動均涉及感官接觸,如吃酸糖、彈奏頌缽、空靈鼓和結他。

五感體驗對教學有何幫助?李越民指出,多感官教學法常見於幼稚園,小學則較少使用,原意是呼應兒童逐漸成熟的發展周期。他分析學生表現,多感官接觸反而延長了他們的專注時間,使記憶保留更久,debriefing(檢討)的首要條件正正是要記得活動內容。因此他提議,檢討環節可邀請學生詳細描述感官接觸帶來的感覺,並應用剛學習的情緒詞語,加強他們對教學內容的印象,不止記得「好玩」。

情緒課以卡通片、角色扮演等活動教非暴力溝通,李越民說均是情緒教育常用的教學法,惟課程設計可就學生的知識水平調整,「可能他們已有這些能力,那麼叫他多做一次,他不會覺得有趣的」。非暴力溝通還有更多教學內容,單憑一節活動固然教不完。不過他評價這節情緒課已做得不錯,既有代入花師奶的同理心訓練,也有感官體驗探索。他認為若學校願認真看待,可透過更長期的活動,讓學生在非暴力溝通上做得更好。

雖然沒有詳細分享,但主角們在檢討環節也能準確說出是日教學重點——每個情緒背後都有其需要。細C也滿意學生表現,在缺少學校老師威嚴和管教下,主角們時而跳跳紮,時而給予無厘頭答案,屬她預期之內;整體來說他們尚算投入,亦能從課堂有所得着。5位小不點主角的表達能力或有差異,但舉止反映對課堂的喜愛。臨走前Wanderer和好尷尬拿出電子裝置,主動邀請細C一起自拍。細C深知難得:「他們想記住你這個人,記住這環境,才會主動說:『不如我們拍張照。』」

文˙ 朱令筠

{ 圖 } 鍾林枝、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