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年3月遍地藝術,走入商場、藝術館、藝博會,隨時可觀展、賞藝術品。但對一班視障人士和聾人,他們怎樣認識面前的展品?如何投入全城熾熱的藝術氛圍?近年大型藝文機構愈來愈重視藝術共融,從提供觸感圖、口述影像、手語傳譯服務等輔助工具與服務,到進一步引入自主遊覽的方式,讓視障人士和聾人更自由地欣賞藝術,一步步拉近他們與藝術的距離,把藝術帶來的觸動與樂趣,化作不同形態,灑落在更多人心中。
【明報專訊】每年3月遍地藝術,走入商場、藝術館、藝博會,隨時可觀展、賞藝術品。但對一班視障人士和聾人,他們怎樣認識面前的展品?如何投入全城熾熱的藝術氛圍?近年大型藝文機構愈來愈重視藝術共融,從提供觸感圖、口述影像、手語傳譯服務等輔助工具與服務,到進一步引入自主遊覽的方式,讓視障人士和聾人更自由地欣賞藝術,一步步拉近他們與藝術的距離,把藝術帶來的觸動與樂趣,化作不同形態,灑落在更多人心中。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