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各位爸媽,你的口頭禪是什麼?
「快點……」
「怎麼叫這麼多次都不……」
「我不是說過你要……」
還是,以上皆是?
不是嗎?小朋友晚上不願睡覺,早上不肯起牀;吃飯挑食;粗枝大葉,做功課不認真;總不記得收拾玩具文具;不注意衛生,口罩沒戴好,回家又不洗手;冥頑不靈,外套不穿好;水瓶滿滿一樽帶着上學,卻一口都不肯喝……家有小屁孩,叨嘮的「格式」都不外如此。都說教養孩子是一場修行,讓我們一個個先「修」成了囉嗦的唐僧,弄不好還進化成怪獸,時時準備噴火。
孩子「奀皮」?他們到底在想什麼?不認錯、不改過,甚至還詭辯,惹得父母無名火起,甚至認定他「搞事」。有沒有想過,孩子並非故意「惹」起你的肝火,只是我們的溝通失靈了?
一帖解氣的安神藥
「被罵了,怎麼辦?」是繪本《被罵了,怎麼辦?》中,小朋友開「兒童會議」時的討論主題。會議室的大門打開了,小孩們西裝革履,一本正經地來一場「會議」,拿起話筒,紛紛交流自家父母罵人時的模樣:或是怒目,或是大叫;再來發表萬一被罵時可行的對策:道歉、哭鬧,還是裝傻?同時檢視自己被罵的原因:沒「聽話」。
作者藉描畫小孩們逗趣的「討論過程」,指出孩子不是不知道父母生氣的原因,但他們也許是沒辦法應對怒火中燒的大人——孩子震懾於父母的瞪視和吼叫,連道歉的勇氣都沒有,最後自然是火上澆油,走入惡性循環,大人覺得孩子不認錯、不改過,孩子覺得父母發脾氣。親子大戰了一場,卻淪為無效的溝通。孩子犯錯,都說爸媽「很兇」,是因為他看到的只有爸媽的負面情緒,只有「被教訓」,並沒有「受教育」。教育沒有到位,難怪下次又犯錯了。
最後,故事中的孩子提出「生氣了,先擁抱」的建議,理由是「被擁抱會很快樂」,既然感受到被愛,那就一切都好說。有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那應該說成:家不是不講道理的地方,但也不是只講道理的地方。家,先講情,再說理。氣炸的導火線儘管有1000條,仔細想想,背後的原因卻只得一個——着緊。要有效溝通,我們在管孩子之前,先管好自己的情緒,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我們的關注和擔心,我們的期望和挫敗,我們的着緊,那都是因為愛。
愛你,直截了當的方法——抱抱。作者圖書的後襯上,畫了故事中的幾個小主角,有乖巧的、害羞的、認真的、我行我素的……對啊,無論是乖巧的,還是獨立的,不同性格的小孩,都渴望爸媽的擁抱。正如不同背景、不同氣質的父母,都疼自己的兒女一樣。
雖然,繪本描繪的是幼稚園階段孩子的童言童語,適讀年齡為4歲以上,但其內蘊和意涵卻是大孩子、小孩子都通用的,而且無疑是開給父母和孩子的一帖解氣的安神藥。是以無論哪個年紀——不論4歲,還是14歲,甚至,當我回望24歲的自己,我還是覺得:健康的親子關係由愛出發,親子間矛盾和代溝最終還是可以用愛化解。只要作為父母,無論你的孩子多大了,都值得一看,看罷必博得你會心的一笑。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