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從升上中學後,我個仔成日拎住部手機,係咁同人寫信息……」
「我個女以前好聽話。但升上小六後,就成日駁我哋嘴,仲開始學人扮靚!」
「我個女話想去夜街,仲話要去朋友屋企過夜,我點放心呀!」
時間過得很快,孩子由呱呱落地、啜手指、流口水、要換片餵奶,轉眼間便發育長高,身子已高過大人的肩膀。當子女不再依偎自己,不再事事依靠自己,目送孩子的童年,為人父母者,真的感到依依不捨。有時甚至會想,如果時光可以停留,讓孩子的成長停留在那一刻,永遠需要媽媽的擁抱,需要爸爸的引導,那有多好,因為實在捨不得那份互相依存的親密感。
然而,回心一想,若他們真長不大,又會怎樣呢?想想以下情况:進入青少年期,子女沒有朋友,只「宅」在家;子女不喜歡時尚妝扮,永遠穿那件迪士尼外套出街;沒有主見,不會反駁大人,事事要問父母意見才敢行動……如果這樣,你又會有何反應?有何感想呢?
做父母,就是經常有這一種矛盾,又想孩子快高長大,又想他們不離開自己。
面對孩子變化 父母難適應
順應天性,進入青少年期,子女便脫離孩童時的「BB味」,渴望建立自己的個性和身分(Identity),追星、玩心理測驗、星座占卜等,模仿別人和探索身分,是很普遍的表現。渴求朋輩的認同、對異性有興趣和幻想、反叛、渴望自由、情緒不穩等,都是青少年期的「自然現象」。其實,青少年往往覺得自己的轉變「無問題」,正常不過,但感到煩惱、把問題放大的,往往就是我們這班大人。對於這個急劇的轉變,父母的確比少年人更難消化和適應呢!
「姑娘,咁我可以點做?我係咪唔理佢就得呢?」這一句說話,我在家長講座、輔導面談,從家長口裏聽過千百遍。沒錯,孩子長大了,我們的確要學習「放手」,有些「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例如吃什麼、房間如何擺設、用什麼款式的書包,就給子女作主。他們都需要學習有主見,亦需要有自己生活的空間。然而,又是否什麼都不用理會,給他們自己做決定呢?我認為青少年人仍在成長的轉捩點,他們在重大決定上(如選科、升學、談戀愛等),會有迷惘、不解的時候,仍很需要成年人的指引和關心。作為父母,可以嘗試轉用一個彷彿「朋友」般的姿態,和他們傾談。
以下就是一些例子,如果我們能夠用「同理回應」,加上以朋友說話的口脗,便可以和青少年子女好好溝通︰
「就快揀科了,你會唔會都有少少煩惱,唔知點揀?如果你願意,或者我都可以畀少少意見。」
「近來,見你心事重重咁,係咪因為朋友關係或者學業壓力?有冇嘢我可以幫到你,同你傾下?」
「我明白你好想去外國升學,應該都有好多嘢需要考慮,如果你OK,我可以同你傾傾……」
在子女青少年期,學習適當地放手,有智慧地同行,是父母重要的人生功課。這份功課雖然艱難,但總會過去的,願大家苦盡甘來。
註︰各位讀者如對上述題目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332 4899 或電郵至counselling@ymca.org.hk。
文:葉思雅(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心理輔導員、認證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5期]